【江西农业大学国土院7月10日讯】(通讯员:李煜祺 )
伴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如何成功实现传统村落的开发与转型成为当今时代国土空间功能转型的一个重要的命题。为了探寻在全域旅游开发背景下如何对传统古村进行保护性开发的方法,真正留住乡愁,7月10日,江西农业大学暑期三下乡“三生”空间优化配置分队的6名成员来到了南昌县三江镇后万古村进行实地调研。
乘梦想之舟,逆光而行
“他们都想往外跑,我就想留在这里,为家乡做出我的贡献”。在后万古村,实践团队首先造访了后万古村的第一书记徐东。在与徐书记的对话中实践队员了解到,后万古村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古村落。自北宋神宗年间故兵部尚书、爱国先贤万迪公始迁至此,世代文风蔚然,忠诚义士,人才辈出。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村落经济发展逐渐停滞,村落自身的经济已经满足不了年轻一代的需求,后万村的年轻村民都开始外出务工,村里只剩下老人孩子。昔日辉煌的古村落也失去了原来的生机与活力,萧条而冷清。面对村内留守老人和儿童日益上升的境况,徐书记毅然决然留在了家乡,带着一腔孤勇,希望谋求新方法、新途径促进村庄发展。
据徐书记讲述,最让他引以为傲的是依托古村优势和文化内涵带动的旅游产业的发展。伴随国家保护开发传统古村落文件出台,徐书记便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带领全村人民对古村落进行保护性建设,在徐书记与村民们的共同努力下,古村的建设既保留了原有的风味与特色又改善了村民的居住环境与条件,为古村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但仅仅对古村落进行建设是不够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徐书记经过多年的探索,找到一条推动村庄发展的必由之路———产业发展。徐书记带领全村人民,依托当地特色腌菜发展出了一条以腌菜为主要产品的产业链。带动养殖种植、制作加工、包装营销等上下游产业的发展,解决了全村多数村民的就业问题。
伴随着古村旅游业等发展,古村的年轻一代也将逐渐回归家乡,村内的留守老人与儿童也逐渐减少。古村不断朝好的方向发展,古村焕发着新的生机。而今,村内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人居环境不断提升,徐书记也慢慢实现了他的愿望,在徐书记的带领下,古村的发展也将步入一个新的台阶。
览博物之广,千年交汇
当天下午,在实践队员参观古村的经历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古村中最具特色的腌菜博物馆。“古村人民喜欢萝卜腌菜,也保存了许多关于萝卜腌菜的传说。”博物馆讲解员介绍并带领实践队员了解历史悠久的古村腌菜,以及腌菜从冬天种植,春天发酵,夏天窖藏,秋天起菜的全过程。
据实践队员了解,腌菜博物馆曾经承办过一场腌菜比赛,“三江腌菜远近闻名,有一寸腌菜一寸金的美誉,这是一代又一代贤淑女性勤劳与智慧的结晶。”三江镇妇联主席唐卓称,腌菜比赛是对传统技艺的赓续与传承,更是对古人劳动与智慧结晶的歌颂。
在参观和学习后,实践队员了解到,古村的特殊地理位置形成天然的砂质土壤与数百年的乾隆古井水成就了腌菜的独特口感。坚守传承千年的精妙技艺,经过时间的提炼才会历久弥新。洗净的蔬菜经过晾晒后,采用5%低盐发酵(微生物工程),如今古村的腌菜已经开启了海外的征程。
小腌菜带动大产业,在全村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古村发掘地方特色,摆脱了传统古村落“千村一面”的困境。村民们为古村发展寻找突破口,依托腌菜,延长产业链,进行深加工。腌菜的制作与销售成为古村经济发展的加速器,也为古村经济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传统村落是中华民族、中国人民艺术宝库中的绚丽瑰宝,是中华民族深藏心底的乡愁之根。后万古村的发展只是传统村落发展的一个缩影,它的发展离不开传统古村历史文化的积淀,离不开徐书记的一腔热血,更离不开村民的共同奋斗。传统古村落的发展亦应如是,“伟大出自平凡,平凡出自伟大。”只有当每一个人都为保护开发传统村落事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那么涓涓细流终将汇聚成大海,奔涌向传统村落保护建设的洪流之中。
责任编辑:龚佳丽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6030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