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当今社会有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失传,如何传承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了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为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当代青年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洛阳师范学院河南地区非遗调研队成员对于5月23日对洛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毛猴技艺传承人李宏超进行了采访。
洛阳毛猴艺术是流传于河南省洛阳市与郑州市的一种民间技艺,原是老北京的一种民间工艺品。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由毛猴传人叶孝贤大师带到洛阳,经过七十来年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形成了有别于北京毛猴的“洛阳毛猴”,是具有中原特色的毛猴艺术。
通过采访,我们了解到:毛猴的材料选取是非常谨慎的,主要有蝉蜕、辛夷、金银花,白芨等,用中药蝉蜕、辛荑和金银花做成猴的身体,用中药白芨做粘合剂,用中药木通做猴的帽子,来模拟人的各种动作和姿态。
毛猴的创作来源主要是李师傅对社会上各种人物形象的观察,通过毛猴来表现猴性和人性,将猴的天然情趣和艺术家的创作完美结合,造成一种绝妙的艺术境界,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强烈的现实意义。在作品《西瓜熟了》中,有一只毛猴是倒挂在屋檐上的,这里的毛猴既表现了人们日常生活的状态,又表现了猴子顽皮可爱的动态形象,惟妙惟肖。李师傅的毛猴与北京毛猴不同的是,李师傅会在辛夷和蝉蜕接触的地方街上毛发,从而使毛猴更加真实形象。老舍夫人胡絜有曾做诗一首评价“毛猴”:“半寸猢狲献京城,惟妙惟肖绘旧俗,白描细微创新意,二味饮片胜玑珠。”我想用这首诗来形容李师傅的作品不为过。
另一个非遗技艺的就是李师傅的面塑技艺。李师傅的面塑技艺主要是家传的,他从小跟着伯父学的面塑手艺,他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研究,创作出更加喜闻乐见的面塑风格,历经50多年的深造探索,他捏出的面塑古朴、典雅、豪放、优美、精致,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制作面塑的主要原料是小麦粉和糯米面,蒸熟的糯米面拌上蜂蜜,再参入十分鲜艳的矿物质颜料,调成不同颜色,用手和简单工具,经想象和模仿,捏、剪、割、拽、滚、搓、揉、插的多种手法操作,塑造出各种鸟、鱼、花、草及人物形象、禽兽动态。
面塑主要是起源于祭祀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落后的习俗被摒弃,面塑技艺也只能够展现在一些小型的祭祀场合,并不能够登上大雅之堂。李师傅对此很忧心,为即将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塑而四处奔波,为让这朵奇葩再展风采,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绝技和才华,日复一日的承担着“面塑达人”的重任。
李师傅表示,如今这两项非遗遗产主要有两种传承方式,一种是师徒传授,任何想要学习这门技术的人李师傅都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传授,再一个就是与学校合作,让非物质物化遗产进校园,李师傅曾与多个高校合作开展有关非遗的宣传制作活动,使学生能近距离接触非遗,感受非遗的独特魅力。
洛阳这座城市有着自己的风土人情,孕育着一方非遗文化,有故事的文化背后,镌刻着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熠熠光辉。我坚信在不久的将来,毛猴技艺能凭自身的独特魅力大放异彩,而我们也应该不断学习相关的非遗知识,同时利用现代信息科技成果帮助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出自己的道路!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4643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