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说: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而文化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手段的介入不仅是乡村文化振兴的有效展示,同时能通过学术性的挖掘、传承文化,凸显其独特性,用个性化的乡村文化实现乡村文化和产业的振兴。在2021年1月25日,广东海洋大学食品科技学院“龙抬头”实践团队来到了番禺上漖村,学习了解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龙舟制作技艺。希望能更深入探寻龙舟制作技艺,唤醒人们的乡土记忆,助力乡村振兴。
据了解,龙舟的制作工艺包括,挑选木材、挑模样、修改等几十个工序,船身约含有6块木,而且船舱、船胚所用的木材也不一样。上漖村制作龙舟所需要的木材一般都是来自印尼的坤甸木,坤甸木因水质、空气等的关系,木材的韧性好,较其他木材脆,比较适宜制作龙舟,但平时需要水4保存。近几年由于联合国要求印尼保护生态环境,限制砍伐树木,限制坤甸木的进口,从而无法获得制作龙舟的原材料,导致多数的龙舟厂无法正常上工。有一些龙舟也采用油木进行制作,但油木的价格较贵。
船身较长,鼓在中间称为传统龙;船身较短,广泛用于香港称为标准龙。而广东省内各地因为风俗不同,也会出现小差异,南番顺三地较为相似,与白云区、东莞市制作的龙舟又有不同。
“乡村文化振兴“激发乡村活力
尽管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但在不同因素的冲击和影响下,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番禺上漖村的手工造龙舟工艺已有百余年,因而上漖村也因此闻名,是龙舟制造业的生产基地,是广东最大的龙舟生产基地。上漖村从清朝开始造龙舟,最辉煌的时期具有30多家龙舟作坊,可如今却仅剩8家,懂得龙舟手艺的人也就剩20至30人,传统手工艺开始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一方面龙舟制作需要精心保护、大力传承,另一方面是农村群众性文化性活动少,亟待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来滋养。“乡村文化振兴”,不仅激活了沉睡的非遗传统文化,也极大地满足了老百姓的精神文化需求,激发出乡村文化的无穷活力。
“乡村文化振兴”带动乡村经济发展
过去,不少人对于非遗的传承不得其法,甚至有的走进了“死活同”。究其主要原因,还是没有掌握非遗的特性,释放非遗的活力,发挥非遗的效应。第一站我们去到兴达龙舟厂时,厂长向我们介绍说厂子一般正月就会开始开工,工人们都收获满满。第二站,我们拜访了棠叔——卢志棠。棠叔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非遗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小龙舟工艺品作为手信送礼。应该说,创新非遗传承方式,通过开办非遗文化加工作坊,将非物质文化融入到人们的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用品之中,把一种种濒临失传的非遗文化制作成具有现代气息的时尚文化产品之后,既赋予了传统非遗文化生命力,使其变得“活起来”“动起来”,更带动了乡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让贫困群众的腰包“鼓起来”,继而助力早日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乡村振兴发展。
文化就是民族故事,不好好重视文化,我们将来拿什么来回忆,拿什么找到家?如果再没有了记忆,未来还有什么意义?白岩松说:“因为不懂才交流,交流是懂的开始。”懂得是传承的开始,传承是振兴的开始。德国莱比锡因巴赫而著名,江南浔古镇因藏书楼而著名。展望未来,非遗必将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助力。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4092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