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进一步了解粤剧文化的发展及其对相关事物的作用,1月28日,广东海洋大学寒假社会实践队伍——穗城有粤队的队员们来到位于广州市最美骑楼街——荔湾区恩宁路的永庆坊进行参观学习。
实践队员走在永庆坊中,通过实地参观了解到永庆坊的“ 前世今生”。作为极具广州都市人文底蕴的西关旧址老街,过去的永庆坊危旧房和文物建筑并存,呈现一副破败的面貌。为了赋予这个老街新的生命,荔湾区政府携手广州万科,创新采取“政府主导,企业承办,居民参与”的模式,由万科负责改造、建设和运营对老街进行“微改造”,并引入众创办公和创意产业。现如今,经过改造,永庆坊内骑楼古巷依旧,却不再是一副破败的面貌。实践队员观察到,在永庆坊中的大多数建筑的外部轮廓和空间肌理都保留了传统西关特色,而在建筑的内部则采用现代建筑元素,调整空间结构,适应现代活动需求。
永庆坊的改造不仅使永庆坊焕然一新,而且更是为永庆坊注入了青春活力。实践队员走在永庆坊中,看到了不少年轻人的身影。一个城市如果缺少年轻人,难免缺乏活力。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城市内部结构变迁或者是功能区划分等等的原因,城市中部分地区的业态和居住条件已经不适合现代发展需要了。这时候这些地区将成为“旧城”,失去造血的能力。要想焕发活力,仅仅是依靠老建筑翻新是不够的,还需要引入新业态,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永庆坊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改造后的永庆坊为年轻人的梦想提供了优良的土壤。从精品民宿、网红书店、文创产品店到奶茶咖啡馆、肯德基,改造后的永庆坊吸引了不少青年旅客,更吸引了不少青年创客。旅客和创客的集聚,呈现出一幅万象更新之态。
(图为实践队员们在永庆坊内的合照 通讯员 谭婧怡 摄)
(图为永庆坊改造前后对比图 通讯员 杨瑞明 摄)
永庆坊的“微改造”,删去的是破败,留下的是历史底色和人文本色。走在永庆坊,可以看到不少的历史建筑。李小龙故居、詹天佑故居、清宝庆大押等饱含广州历史特色的建筑,让人们可以看见广州这座城市留下的记忆,也让人们记住乡愁。永庆坊中还有前身为佛山“琼花会馆”的八和会馆,它成就恩宁路“粤剧之街”的美誉,近190多位名伶在周边择居。由此,粤剧业内自称为“八和子弟”。此外,永庆坊内还有作为粤剧武打行演武之地的銮舆堂以及粤剧艺术博物馆。当实践队员们走在融合了现代元素和传统岭南文化的博物馆中时,看到不少年轻人的面孔。优美的环境加上浓郁的文化气息,吸引了不少文艺青年前来观光拍照。
(图为永庆坊内的銮舆堂 通讯员 杨瑞明 摄)
除了历史建筑之外,永庆坊内部还在充分尊重传承人意愿的前提下,引入了广彩、广绣、珐琅、骨雕、榄雕、醒狮、饼印、箫笛、古琴等具备较强创新意识和市场运营能力的10个进驻项目,建立10间集展示、展销、体验、传承、交流、培训等功能为一体的非遗大师工作室,充分展示了人文本色。实践队员来到广绣非遗大师的工作室进行参观,并对工作人员进行了简单的采访。在工作人员口中,实践队员得知粤剧和广绣其实渊源颇深,在粤剧表演中常以粤剧为“容器”,将戏服与广绣进行有机融合,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更好的传承。在工作人员的口中,实践队员还了解到广绣和粤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想对他们进行进一步的保护和创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这使得不少粤剧和广绣文创产品的市场价格都普遍比较高,部分产品比较难保存,因而也限制了消费者的范围,为文创产品的进一步销售增加了难度。
(图为实践队员采访广绣非遗大师工作室内工作人员的场景 通讯员 杨瑞明 摄)
如今的永庆坊已经成为来广州必去的打卡地,到处都透出潮流文化气息。一座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文化,如何让城市间的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这是当代人需要一直思考的问题。与其大拆大建,不如进行文化创新,让“旧”文化呈现新色彩。而要如何在现有的文化创新有所突破呢?这同样也是值得不断去深思和努力的。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4037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