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响应共青团河南省委下发的关于开展万名大学生“返家乡”沿黄河社会实践活动的通知,通过文化寻访,讲好“黄河故事”,守好文化遗产,延续历史文脉。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情系水源、心系文遗”社会实践队队员返回家乡河南洛阳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关公信俗”为主题开展了寒假社会实践活动。本次活动队员来到了关林。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载:“二十五年春正月,(操)至洛阳。权击斩羽,传其首。”关林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关公信俗”的遗产地,也成为了全人类共享的文化瑰宝。
关公一生所体现出来的“忠义仁勇”,是关公文化的精髓,也是关公精神的实质与核心,为海内外炎黄子孙所推崇。在寻访中,工作人员向我们详细地讲解了关公信俗的兴起、产生与发展,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关羽逐渐被神化,隋唐时期成信俗”。东汉建安年冬,关羽大义归天,曹操将关羽首级葬于洛阳,人们或赞誉关羽的勇猛仁义,亦或批评他的骄傲自大,褒贬不一,民间信俗尚未形成;隋唐时期关羽逐渐被神化,关公信俗开始产生,关羽被列入武庙,已经从民间祭祀进入国家祭祀的行列。
“宋元时期大发展,祭祀关公香火盛”。宋元时期关公信俗不但在民间广为流传,统治者出于维护自身统治的考虑,对关羽多次加封,释、道两家也极力推崇关公,随着崇信关公的人数不断增多,全国各地大量祭祀关公的庙宇开始出现,举办的庙会也规模宏大、香火旺盛。
“鼎盛时期在明清,祭祀关公成定制”。明末,随着内忧外患的形式加剧,关公地位逐步提高,万历年间,称号从王爵升至帝位。以官方为主导、以庙会为表现形式的关公信俗已成为百姓国家的大事,对关公的崇拜推向至高无上的地位。
此外,工作人员还向我们介绍了“中国洛阳关林国际朝圣大典”。中国洛阳关林国际朝圣大典是由明清时期秋季祭拜武圣关公的皇家祭祀典传承而来。从1994年开始,洛阳关林顺应海内外华人祭拜关公的要求,按照传承民族文化、弘扬中华美德沟通同胞亲情的宗旨,以“寻根联谊 开放发展”为主题,首次举办大典,为全球华人搭建祭祀平台,自2011年起,朝圣大典恢复了清代咸丰年间皇家祭关典仪,同时增加海峡两岸关公文化论坛、金秋关林民俗文化庙会等内容,成为关公信俗发展的又一平台。
千百年来,关公的忠、义、仁、勇、信等形象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伦理道德的典范,关公文化已积淀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深入挖掘关公文化中的政治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宗教价值,也是对关公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一大突破。
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精神,崇高的事业需要榜样的引领,要真正把关公文化与时代特点相结合,基于善良的基础,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取向,增强国人的凝聚力、向心力与文化认同感,实践普世价值。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4021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