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团十八大关于动员青少年投身生态文明实践的工作部署,引领广大青年学生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通过大学生“返家乡”沿黄社会实践活动深度落实。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组织“情系水源,心系文遗”社会实践队深入了解沿黄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此次成员来到了河南省开封市马豫兴桶子鸡总店,与杨师傅沟通了解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马豫兴桶子鸡,它的由来和传承。
民以食为天,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有一个传统的饮食文明与其他文明共同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轮回。在华夏大地上,每个地区都有与众不同的饮食习惯和味觉倾向,而各自将这些精妙的技艺发展成了一种习俗,一种文化,这使得无数食客流连在这片黄土的每一个角落。在有着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国,有令人垂涎的山珍,也有令人回肠的美味。来自五湖四海的食材和调味品正在无时无刻的触动着亿万人的神经和味蕾。
桶子鸡是河南省开封市的一道传统特色名菜,属于豫菜;以其色泽鲜黄,鲜香嫩脆,肥而不腻,越嚼越香几大特点而出名。
在寻访中,杨师傅说:马豫兴童子鸡是回族食品,因形似圆桶而得名,已有了几百年的历史,因创始人姓马,回族,因此店号称“金陵教门马豫兴”。一些外地人对于我们“老开封”的桶子鸡情结有些不太理解,在他们眼中,觉得鸡肉需要炖的软烂易脱骨才叫香,“这么耐嚼的鸡肉,那得多费牙口啊!”但是所有吃过我们正宗马豫兴桶子鸡的外地人对于咱们的味道还是蛮推崇的,“确实是香啊,香得都可以满地找牙去,而且是越嚼越香”。说到这儿时,杨师傅难掩自己手艺获得赞赏的喜悦。
“这啊,就是我们马豫兴桶子鸡的魅力。”
清光绪年间当时开封城流传一首民谣:“手拿一串七,来到鼓楼西,马豫兴家好桶鸡。”这也是“老开封人”的情怀所在。
在有着两千七百多年历史的开封古都里,杨师傅默默守候着百年不变的味道,传承着这百年历史的非遗。杨师傅的手艺不仅仅是一道人尽皆知的美味,更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信息资源,也是一份历史的真实见证。在这个时代,有许许多多同杨师傅一样的人,他们一同守护着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不让它们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被埋没。
青年一代是文化传承发展创新的未来,在呼吁唤起“文化觉醒”、倡导“文化自觉”等背景下,青年一代更应挑起大梁,扛起责任,走进非遗,了解非遗,发扬非遗,传承非遗,将其传播到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心中,这样才能更大程度上保证非遗的可持续发展。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4021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