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黄河古事”,守好文化遗产,延续历史文脉,为引导广大学子坚定文化自信,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力量。河南工业大学实践队伍以黄河流域九省春节习俗为主题在少林寺和巴彦淖尔市开展文化寻访活动。
队员开展寻访活动的第一个地点是少林寺。对于坐落在嵩山脚下的人们来说,新年总是免不了要登山拜庙。而少林寺就是一个很好地去处。每年春节,都有人会来到少林寺击鼓,敲钟祈福,辞旧迎新,祈求消解灾厄,增福添寿。在春节当天,僧人们会沿袭千年传统,辞旧迎新,敲响一百零八响古钟,点燃新年第一炷香。敲钟一般有三叩、七叩、十八叩、三十六叩、一百零八叩。一八零八下的规则与“九”有关。在古代认为,九为极数,有极高、吉祥之意。在春节之际,在少林寺也会举行新春普供祈福,以祈愿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国基巩固、治道遐昌。
队员开展寻访活动的第二个地点是内蒙古的巴彦淖尔市。在内蒙古首先年前需要准备年货,在河套地区过年必备年糕,炸带鱼,酥鸡,丸子,扒条肉,猪肘子,酥鸡,丸子,扒条肉,猪肘子又称河套硬四盘。腊月二十三是北方小年,但在蒙古族又称祭火节,蒙古族崇拜火,火是圣洁的象征。蒙语中把火神称作“最年轻的火皇后”,灶火是民族、部落和家庭的保护神,能赐予人们幸福和财富,也是兴旺发达的源泉。待到小年这天,全家恭恭敬放地向“灶神”供献羊胸叉骨和哈达、香烛、奶食品等、并且全家人一同吃羊胸叉肉,饮酒娱乐,夜以继日,将“祭灶饭”吃七天。在这里腊月二十三早上要把旧财神在火炉中烧掉,寓意着让财神爷升天同时将新的财神贴上。过年这天,早上家家户户都要吃鱼,寓意年年有余,中午都要吃炖肉来庆祝新年,傍晚要包饺子,等到晚上12点接完神后再煮饺子吃饺子,这时吃饺子叫作捞元宝,寓意新的一年财运滚滚。在十二点的时候要点旺火,民俗把点燃旺火的过程叫做“发旺火”,发旺火寄托着人们期盼家庭发达兴旺的殷切希望。发着旺火后,家长一边安排家人燃放鞭炮,一边开始祭祀。祭祀从旺火前的天地大神开始。首先是摆供品,一般供品都是整盘的元宝馍馍。供品就摆在旺火前面的供桌上。摆好供品后,进行焚香。焚香要点整把的香,点着后均匀地插在香斗里。这时候的香必须插满香斗,以表示主人在用最隆重的礼仪和最真挚的心来迎接天地诸神的到来。每年这个时候长辈们都会向东南西北跪拜。同时过年时候从年三十到大年初七家里每间房间的灯都必须点亮,院子里的灯也要亮一晚上。大年初一开始拜年,初二去拜访长辈。蒙古人称春节为“白节”、“大年”,是蒙古人传统节日,时间在农历正月初一。居住在农村、城市、工矿区的蒙古族过春节的习俗同汉族差不多,但牧区有许多不同的特点。除夕之夜称为“守岁”,合家老小席地坐在蒙古包中的矮桌周围,桌上摆着一盘盘香喷喷的肉类、奶食品,以及糖果、香烟、美酒等物,有的还要在矮桌上供一张大纸,纸上写着祖先的名字。午夜,开始饮酒吃年饭,或吃除夕饺子。按规矩团圆之宴要多吃多喝酒、肉,食器要摆满满一席。如吃不完也要剩得越多越好,象征新的一年里吃喝不尽、年年有余。家里的年轻人,要向长辈敬“辞岁酒”。特别有意思的是全家共吃一块由酥油、糖、白面烙成的大圆饼,这叫吃新年饼,每人只吃一口,意思是全家永不分离,永久团圆,永远过甜甜蜜蜜的日子。除夕之夜要耍“嘎拉木”、说书、唱歌、跳舞,通宵达旦,热闹一宿。过大年,按习惯还要拜年,大年三十晚上为辞旧岁礼,初一早上为迎新年,晚辈给父母和老人叩头、敬酒、献哈达,祝老人们身体健康,晚年幸福!老人拥抱孩子们,并斟上一碗鲜奶,祝愿子女们幸福,像牛奶一样纯洁。大年初一早餐后,男女盛装,三五成群来到村镇,挨家串户给亲友拜年。客人进屋首先向长辈叩头拜年,祝愿老人身体健康,年丰人寿。按习惯由主人家的女婿向客人逐个敬酒,每敬必喝,或边喝边唱,边唱边舞。
在此次寻访黄河流域春节习俗的过程中,队员们更加深刻的体会到了春节过程中方方面面的细节之处蕴含的浓浓年味。中华文化包罗万象,博大精深,在春节习俗的方方面面都能看到中华文化的缩影。队员们也从平时不曾刻意关注的春节习俗中体会到了春节习俗的丰厚内涵。实践的过程是短暂的,但队员们的所见所学,值得细细品味。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3972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