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似玛瑙,绿如翡翠,董氏梨膏糖的调研之旅
11月29日,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战略,进一步增强大学生对非遗文化的热爱和思考,助力河南地方非遗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弘扬新时代非遗文化精神,洛阳师范学院河南地区非遗调研队于当日下午对洛阳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董氏梨膏糖非遗传承人董金斗进行了采访。
董老师从百忙之中特意抽出时间来配合我们的采访刚工作,一见到调研队的成员们就非常热情的迎上来和我们打招呼,性格直爽的他很快就与我们交流了起来。通过他的介绍,让我们对梨膏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董金斗是董氏梨膏糖第二十二代传人,梨膏糖起源可追溯到唐朝贞观年间一位民间中草名医配制而成,曾为皇宫贡品,后流入民间。制作梨膏糖需遵循古法,药放入的先后顺序极其讲究。它由良姜、川贝、杏仁、桔梗、半夏、南星、知母、贝母、金银花等一百单八味中药精煎而成,形如糖块,食之清爽,有止咳化痰、润肺平喘、清咽利喉等功效,因成分不同分为绿、黄两种,绿如翡翠,黄似玛瑙。
在采访中,我们请求董老师向我们简单展示一下制作梨膏糖的过程,可是他却略带失落的向我们说道“因为这里是老城区,你们所在的是我们家的老宅,你们可以看到这全木质结构的房子已经塌陷了,这也是政府的重点拆迁项目,所以在这个地方已经不能给你们展示梨膏糖的制作过程了。”话道此处,不禁引起了我的思考。
现阶段,各地政府在鼓励与支持非遗的发展的同时,缺少针对性,政策不能以偏概全,统一实施,更应该充分考虑不同非遗的个性特点,与具体情况相结合。尤其像这样手工技艺类非遗项目,失去了传统的制作工坊,又无法在当代工厂进行生产,他们面对最大的问题成为了非遗传承情景的消失。而又恰恰这种技艺情景的营造和再现,正是当代文旅消费热点所在,如果能加以保护和开发,将有很大的潜力获得更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因此,在面对不同的非遗项目时,只有针对性帮扶,合理性规划,才能让相关政策落到实处,才能让非遗在当代的发展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我们了解到,董氏梨膏糖的整个制作过程并不算复杂,但制作所需时间却很长。由于坚持纯手工制作,导致董氏梨膏糖的产量也不高。董老师表示,梨膏糖的机械化大规模生产是无法达到人手工生产的效果的,因为这个过程中要考虑的因素很多,火候变化、熬制中的调整,甚至是时令季节都对梨膏糖的制作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如果全部交于机械生产,那么大部分梨膏糖药效以及口感则会大打折扣。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像这类传统手工非遗技艺传承人所面临的最大困境:商品化生产与精细化手工制作之间的矛盾。这其中也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每一项非遗技艺都是具有人文温度的,这也许就是匠人精神的诠释吧。
董老师向我们说道,他的孩子目前正在学习生物医药学专业,他在传承这门技艺的同时也寄希望于他的孩子,能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让董氏梨膏糖重新发扬光大。我们也希望董氏梨膏糖能在自己的传承中找到一条通往现代社会的崭新道路。
作者:洛阳师范学院河南地区非遗调研队 摄影: 刘珈齐 文字编辑:杨沛东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3204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