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成都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特别是在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社会经历的前所未有的社会大变局,成都展现了有呼必应的担当。为了解成都的历史,我来到成都博物馆,进行实地学习。
在博物馆4楼,花重锦官城:成都历史文化陈列(近世篇)的展厅中,介绍了成都作为保路运动的重要策源地、抗战大后方的战略重镇、解放大西南的主要战场,在抗战时出人出力,派出川军支援全国各地。
1910年,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逼清政府订立借款修路合同。1911年5月9日,清政府为了向四国银行团借款用来镇压革命,在邮传大臣盛宣怀的策动下,宣布“铁路国有”政策,将已归商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四川修筑铁路的股东,不仅来自绅士、商人、地主,还有农民,而且农民购买的股份占很大比例。
清政府颁布 “铁路国有”政策以后,收回了路权,但没有退还补偿先前民间资本的投入,因此招致了四川各阶层,尤其是广大城乡劳动人民的反对,从而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清政府为了镇压革命,不惜丧失国家主权,将铁路收归国有,且大肆派兵屠杀保路人士,通过此举,全国人民充分看清了清政府卖国求荣的本质。
位于成都人民公园内,有一座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是川路总公司1913年为纪念四川保路运动中牺牲的烈士而建。纪念碑设计风格兼具近代西方审美观念和地方民族色彩
在八年的全面抗战历程中,整个中华民族凝聚在一起,取得了抗战的胜利和民族的独立,全国各地也为此作出了巨大的牺牲,这其中以四川抗战最为惨烈。可以说,四川在整个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八年抗战,川军之功,殊不可没”根据时任国民政府军政部长何应钦公布的数字:四川一省征兵,无论配额与实征数额,均约占全国总额的1/5,居全国第一。全国抗日军队中每5个人中就有1个是四川人,因此,中国军队有了一句俗语,叫“无川不成军”。
八年抗战岁月漫漫,由于四川这个“大后方”是全国仅剩的物资供应大省,所以负担巨大。战时粮食奇缺,全川物价暴涨。成都1942年12月至1943年1月,一月之内米价上涨3倍以上,粮、糖、盐、火柴等,都曾限量供应。几千万四川普通民众都挣扎在饥寒线上。
万般困苦艰难的情况下,四川百姓们仍加紧耕种、生产,支援前方。抗战军队的军火枪械、军装被服等,主要是靠待遇微薄的四川工人夜以继日加班加点生产出来的。嘉陵江航道、川陕公路等交通要道上更是随处可见运输部队运载军用物资。
通过一天的学习,我追忆了川军在那段烽火岁月的革命故事,感受到了有呼必应、有令必行的川军魂。作为成都人,我不仅应该珍惜先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和谐社会,还要努力发扬他们的品质,学习老一辈革命家有呼必应的精神。(文/谢菲 周宁宁 图/谢菲)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2658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