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以来,淮河流域经历了一次严峻的汛情考验。为保上下游省市安全,王家坝闸开闸放水,濛洼蓄洪区第16次启用蓄洪。往日的农田屋舍俨然已被洪水吞没,大量人员连夜转移,居民的生活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为踏足基层了解灾后王家坝,诠释“王家坝精神”。2020年8月10日至17日,合肥工业大学“赴王家坝汛情调研服务队”到达王家坝,进行为期八天的暑期三下乡活动。
不负所望,这个暑期注定是令我难忘的,这次的实践也让我感悟颇多。
当地居民眼中的“王家坝精神”
要获取真实可靠的实践信息,采访当地居民是必不可少的。而在我们实践采访前总是有着或多或少这样的担忧:居民不太想理我们怎么办?怎样才能和当地居民打成一片?带着这样的不安我们紧张地敲响了一位村民家的门,在表明来意后面前这位奶奶的热情彻底打消了我们的顾虑。她不厌其烦地为我们介绍了洪灾期间对生活影响,农田的受灾情况,以及对这次开闸蓄洪的看法。
对受灾地区居民的走访调查中,我深刻领悟到了“王家坝精神”。在村民的眼中,这次的开闸蓄洪虽然淹没了自己的农田屋舍,但他们没有一点怨言,相反,对于国家的帮扶社会的关注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或许在他们看来,牺牲掉自己的农田屋舍,换取千万家的和平安宁,也许并不像我们所说的这么的伟大,他们只是在尽自己的所能来抗击洪灾。其中村民的那句“不管换做是谁,都会这么做。”更是让我倍受感触。的确,中华民族的五千年岁月中向来都不缺这种甘于自我牺牲的精神的。从大禹治水的三过家门而不入,到建立新中国不惜舍弃生命,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烈们,再到今天无数默默奋斗在抗洪抗疫一线的全体战士们。每一个时代都需要一批的先驱者舍弃“小我”,献身投入到家国的“大我”中。这种舍我其谁的精神也早已深深的烙入我们的每一个人的心中。也正是这种深入人心的精神才使得王家坝的受灾群众在面对淹没的农田屋舍展现出“不足挂齿”的豪情。
灾后重建中的居民
而当洪水稍微退去后,当地的居民积极展开作物的补种,“生活还要继续,以后的日子还会更加的美好。”黄昏中,天中下起了蒙蒙的细雨,忙碌的农民们陆续从田地里赶回小亭中避雨,小亭中飘出的家常与阵阵欢声笑语依旧散发出悠闲惬意,身处其中总能让人忘掉炎热与疲惫。这种乐观豁达,朴实无华以及积极的生活态度同样深深的感染着我们每一个人。
驻守抗灾一线的战士
在实践调查期间,驻台医生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洪灾期间庄台化身一个个孤立的小岛,时逢潮湿闷热的天气又遇蔓延的疫情,庄台上百口人家在灾期的医疗重担落在每一位驻台医生的肩上,他们的压力和工作量不言而喻。在与驻台医生的交谈中我们了解到了当时洪灾最泛滥时当地居民的生活状况与健康状况。每日的走访居民,为居民诊断治疗,叮嘱病人按时服药构成了驻台医生的一天。而在我们采访驻台医生时,不时有着居民来找医生询问取药。而在采访结束后,医生也关心的嘱咐我们注意身体安全并送给我们一些避暑驱虫药物,这让我们倍感温暖。
“您为什么会选择报名当一位驻台医生呢?”“我是一名党员。”在被问到为什么会主动加入驻台医生时,医生的这句话让我记忆犹新。“到人民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医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这句话。1998年长江抗洪, 2008年汶川大地震,再到当下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在每一次的灾难面前,人民子弟兵一直冲锋在前,党员干部一直冲锋在前。
“愚公移山、大禹治水,中华民族同自然灾害斗了几千年,积累了宝贵经验,我们还要继续斗下去。这个斗,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习近平主席在8月18日访问蒙洼蓄洪区所发表的一席话鼓舞了灾区的人民,更坚定了我们科学抵御灾害的毅力。
这次的实践我深刻感悟到了“王家坝精神”,这不仅仅是一种舍小家,保大家的敢于牺牲的精神;还是每一位当地居民们的勤劳质朴,乐观向上的精神;更是奋斗在抗灾一线战士们的坚守付出,迎难而上的精神。正是这些每一个人具体而微的精神品质才构筑了家喻户晓的“王家坝精神”。同时我也感受到党员们在面对灾难时挺身而出的责任与使命感。成为一个如此于社会于人民有贡献的人也正是我们青年一代的目标。同时我也亲身感受到居民的质朴与淳厚,身为一名安徽阜阳人我也为我的家乡感到骄傲和自豪。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2174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