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农林大学学子:立足实际,扎根乡土,助力乡村农业振兴
为响应“青年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的号召,通过动手实践,感受“扑下身子,扎根乡土,奋斗青春”的劳动精神内涵,8月20日至8月23日,福建农林大学三下乡团队一名同学前往湖北省恩施州宣恩县晓关乡沙水田村开展暑期助力家乡复工复产实践活动。通过三天的下地,实践,感悟,该团队成员通过自己的努力,强化自身劳动教育,并了解相关农业生产流程,对于农业生产和农村振兴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
在后疫情时代,如何快速复工复产,保障粮食收入是全民关注的热点问题。“民以食为天”,基于此,该团队成员围绕家乡,走访农田,实地观察茶园、水稻田、大豆田以及玉米田生长情况。
图为福建农林大学实践队在田间走访。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龙洋 摄
为期三天的实地劳动,该团队成员因地制宜,参加了收获玉米的农业劳动。跟随农民们下到基层农田,采摘成熟玉米,并将其背运回来。据悉,今年当地粮食生产保持平稳,实地粮食收获与往年无异,并没有因疫情影响而有所减产减收。但由于青壮年劳动力在疫情稳定不久后大部分外出务工,在当地年纪较大的劳动者较多,粮食收获负担较重。此外,地形以山地为主,大部分粮食依山而种,分布零散,加大粮食的收获难度。“收集粮食较为辛苦,但是将其运到家中,看着今年的收成,内心也是很满足的。”大多数农民如是认为。
三天的劳作围绕玉米,该成员着重介绍对于当地对于收获玉米的流程。大多数农民在早晨五六点下田劳作,趁着天气清爽,掰扯成熟玉米。晨间的露水不断打湿穿梭玉米田当中劳作人员的衣袖和裤脚。并随着太阳的升起,气温逐渐升高,在田里劳作,越发闷热。掰扯完玉米后,将其装入袋中,借助农用车将其托运回家。
图为福建农林大学实践队在剥开玉米外壳。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龙洋 摄
已经运回的成熟玉米,需要脱去金色干瘪的外壳,将脱壳的玉米在太阳底下暴晒,去除多余的水分,使内部的乳液更加凝实。经过一俩天的暴晒后,玉米粒变得更加坚硬,便进行下一步的工序。采用农业专用剥玉米机,在嘈杂的轰隆声中,玉米被一个个的扔进机器,将它的玉米芯跟他的玉米粒分隔开来。这一阶段会制造较大噪音,但是地处偏远,人烟稀少,不会出现扰民的情况。最后将区分开的干燥玉米粒继续在太阳底下暴晒两三天直至干燥不会霉变。
图为福建农林大学实践队在观察打玉米粒机。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龙洋 摄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该团队成员在实践劳动当中既深刻的体会了农民劳作的辛苦与不易,也以青年的视角感受到边远乡村农业生产艰苦与问题。来自当地的团队成员龙洋表示:“在此次三下乡实践活动当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农民,不会因为山高路远而不去收获,他们会凭借自己的双手,挑起粮食的重担。虽然一家一户收获的粮食不算什么,但正是因为无数辛苦劳动的人民,将粮食播撒收获,促进了在后疫情时代粮食的稳定。一家稳定,万家稳定,国本稳固。但同时,也让我深刻认识到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农业是根本,但同时也离不开那些青壮年劳动者,家乡的建设更需要更多新鲜的血液注入。”
实践的最后,该成员通过三天的深入田间地头的劳动与观察,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能够让更多的青年人了解农业劳动的不易,珍惜粮食,并为自己的家乡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乡村的振兴不单单靠的是一个人,而是整个整体。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1928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