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楼村,位于阜阳市颍州区马寨乡的一个贫困村,曾经地处偏僻、交通闭塞、村室破落,如今焕然一新。说到皮楼村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得不提起一个“年轻人”——刘长城。
生于1988年的刘长城,2014年由阜阳市人大下派到马寨乡皮楼村担任第一书记兼扶贫队工作队长。六年间,从初来乍到、不被看好,到如今成为带着村民脱贫致富的好书记,2017年任期结束后依然选择继续奋战在脱贫攻坚第一线。
他扎根基层,深入群众,牢记为民服务的宗旨,全身心投入皮楼村的脱贫攻坚事业,驻村扶贫六载光阴,用一片赤诚谱写一曲扶贫赞歌。
一片丹心洒基层,倾心扶贫显真情
刘长城初任职时,如同初生之犊,年纪虽小却踌躇满志。即便他壮志满怀,但也面临着当地村民们的质疑,他们打心底里认为:这样一个年轻的娃娃,有什么能耐带领大家脱贫致富,恐怕吃不了两天苦头,就要走了。面对质疑和蜚语,他没有任何怨言,用行动证明脱贫决心,赢得群众信任。
在皮楼村,他走遍了每一条村路,走进了每一户村居,真正把自己当做皮楼村的一份子,把群众当亲人,走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查民情,解民难,村情民情如数家珍。
为切实解决好“扶持谁”问题,无论寒冬酷暑,他都不辞辛苦积极开展入户调查工作,深入走访了解贫困户家庭的困难情况,逐一核对贫困户档案信息,牢抓“精准”,确保 “不漏一户,不错一人”。
三年间,皮楼村贫困人口由当初的203户318人到现在的6户19人,年集体经济收入达到32.2万,村内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进村连庄道路全部硬化,皮楼村从一穷二白到顺利实现脱贫出列。
刘长城也从初进村时的陌生与迷茫,到切切实实地融入到群众中;从最初村民的否定、怀疑,到如今亲切的称呼“俺们的刘书记”。群众的认可让他更能感受到:只有真正了解贫困户缺什么,帮扶工作才有针对性,甩开膀子和大家干到一块儿,才能将扶贫工作落到实处。
走在如今宽阔平坦的道路上,见证村民们过上幸福充实的生活,刘长城感到十分欣慰。“困难是肯定有的,但是一想到是为了大家,这些都谈不上是困难了。”刘长城笑着说道。
多元探索新模式,创新扶贫践诺言
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需,扶贫工作从何入手?早在学生时代的刘长城,就已敏锐地发现互联网对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在切实开展扶贫工作中,他将这一设想落到实处,利用互联网实现农产品和市场的无缝对接,走出自己的一条消费扶贫之路。
刘长城带领村干部和村民历经反复实践,倾心打造特色产业,增加集体收入,创立“皮楼百花酿”蜂蜜品牌,拓宽销售渠道,注册商标促增收;建立土鸡养殖基地,“牵手”鸡蛋品牌,创新销售模式,增加农产品种类,逐步打开消费市场;考证生姜文化,探索文化效益,开发马寨生姜新产品,利用网络平台推销,订单络绎不绝,实现“老姜”新用。
疫情期间,刘长城借助媒体力量,帮助皮楼村农户销售大葱14000斤,以一篇《这里,需要你的帮助》推文,让全乡受疫情影响的6万多斤四季青、芦蒿等产品两个小时之内全部对接完毕;助力村内油坊对接蜜香村企业,为皮楼芝麻寻求新去处。
“销售的路子并不好走,从选材到推广,从配送到售后,个中滋味,只能说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谈及到开创线上销售新模式时,他这样感慨道。
守得云开见月明,一腔赤诚为民怀
回首六年扶贫工作,2017年是刘长城最忙碌也是最纠结的一年。2017年的他任期结束,面临去留的选择,他坦言:“一方面是对皮楼的不舍,一方面是对家人的愧疚。”
女儿出生18天时,81岁的奶奶因脑梗导致瘫痪,就在出院的前一天,妈妈又意外摔断了胳膊,让原本人丁单薄的家庭雪上加霜。又值扶贫迎检期,难以分身照料,上不能顾老,下不能顾小。
他本该是“守得云开见月明”,大可一走了之,可在那样的情况下,他还是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留下,继续坚守在脱贫攻坚的第一线,一腔热血付予皮楼。
“能说出的苦都不是苦,能挺过的困难都不是困难。我选择留任,除了不舍,还因为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在宣誓的时候说过要奉献。”不论先前内心怎样艰难的抉择,如今只剩下一句轻描淡写的话语。
他始终坚守着一个共产党员的信仰和初心,牢记一个扶贫干部的责任和担当,时刻保持着为民服务的情怀,将群众利益始终置于个人利益之前,舍小家为大家。
鲁迅有言:“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如今已经是刘长城在皮楼的第六个年头,他亲身参与了脱贫攻坚的历程,见证了皮楼村脱贫致富的巨变,“人生逢盛世,奋斗正当时。”2020年,他仍将继续在扶贫一线发光发热。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1890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