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南京9月2日电(通讯员 王欣怡 周宜澄 董洁)
近年来,重庆吊脚楼建筑作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底蕴的人文景观,在互联网上得到了广泛的宣传。为弘扬传统文化,加强对吊脚楼传统民族建筑的保护,7月22日至28日,东南大学“山水之间”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在重庆多地区展开了为期一周的吊脚楼文化探寻之旅。
团队通过实地调查、问卷调查、查阅文献等方法,整理了关于洪崖洞吊脚楼的建筑文化研究;并对研究成果加以汇总,同时创新设计了黄铜书签、明信片等文创产品,筹备了多方位的项目成果展示。
图为实践团队线上例会。通讯员 王欣怡提供
线上调研,助力吊脚楼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实践团队设计了网络问卷调查,详细搜集数据。通过线上问卷,我们得到了来自不同地区,尤其是重庆大学生对吊脚楼了解情况的相关数据。在被问到是否愿意为吊脚楼保护和宣传作出努力时,大部分被调查者都表示愿意参与其中,可见民众对保护传统建筑弘扬传统文化有较高的热情。
民众对吊脚楼的价值认可度很高,认为其在旅游资源,城市标志,科研教育,历史文化,艺术观赏等方面都有独一无二的价值。被调查者对于传统文化遗产的传播途径和保护给出了宝贵的建议。例如通过民间组织活动,或将传统元素融入到现代建筑设计之中,使之“活化”等等。
图为问卷分析报告。通讯员 周宜澄 提供
文献综述,从书本中挖掘建筑艺术
实践团队在前期准备中,尝试整理了近代以来重庆城区和部分场镇吊脚楼及其建筑文化的研究成果,以其历史发展为脉络,将其生成环境和形成原因作为切入点,对重庆吊脚楼地域分布及类型特点、空间形态及群组特征展开深入剖析,并进一步扩展到环境景观探讨。内容主要包括: 起,承,转,合四个部分,涵盖了吊脚楼的历史层次、构架元素层次、发展演变层次以及融入其他元素层次等内容,最终整理出超10000字的文献综述。
图为团队文献综述。通讯员 王欣怡 提供
实地考察,探寻濯水古镇的魅力
濯水古镇位于重庆市黔江区东南角濯水镇境内,地处乌江主要支流阿蓬江畔,是国家级历史区文化名镇,更是一个集土家吊脚楼群落、水运码头、商贸集镇于一体的千年古镇。现存最为完整的建筑是古镇靠河沿建的民居,也就是古镇下街庞大的土家吊脚楼群。这些吊脚楼建在阿蓬江的河堤上,四五米高的河堤是用条石砌建的,经过了200多年的河水冲打,那些条石河堤没有一点倾斜。
图为濯水古镇实景。通讯员 董洁 提供
吊脚楼是土家人赖以生存的栖居之所,是土家文化最典型的标志之一。对于世居在古镇上的人来说,他们并不太留心这些木房子,也很少思考这房子会有什么诗意,更不会沉浸在所谓的文化氛围里品位这木楼的翼角围栏。而如今的龚家抱厅,却成为土家族吊脚楼中的宠儿,备受关注。它是水上漂泊者的精神寓所。临河一面有两层设有干栏式阳台。支撑阳台的10根特别高大的柱子错落着排列。这种一进一抱厅式的干栏建筑,在我国民居中也非常少见。
团队也对当地居民进行了采访,其中一位老伯所居住的吊脚楼已经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期间经历过洪水、地震等天灾的影响,主体建筑依旧保存完整。
图为线下采访。通讯员 董洁 提供
线下纪实,感受土家十三寨的民俗风情
土家十三寨位于重庆市黔江区小南海镇新建村,景区面积为6.5平方公里,有13个典型的土家院落,这里集居生活着200多户近1000名土家族人。十三寨沿板夹溪两岸分布,寨子以半包围品字形、全包围四合院、吊脚楼多种样式。屋顶花屋脊和翘角,四周栏杆走廊,雕栏花窗。原始的土家吊脚楼民居,原生态的生产生活方式,原味的土家山水风光与民俗风情。
历经千百年的木质吊脚楼、蒙蒙烟雨、辽阔旷远的歌声,一副土家族生活的画卷仿佛在眼前展开。
图为土家十三寨实景。通讯员 董洁 提供
嘉陵江上,山水之间
最有意义的实践便是用脚步去丈量,用双眼去审视,用双耳去聆听。尽管由于疫情的限制,山水之间团队无法全员到达重庆进行实地调研,但是小伙伴记录下的音频图文,最大程度上还原了重庆吊脚楼的原貌和历史。
山水之间团队的脚步并未停止,故事仍在继续。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1873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