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初,洛阳师范国际教育学院“文化艺术服务”项目实践队采取云团队形式。以中小学生为主要对象,本着让新生代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宗旨的主题,运用线上线下双教学模式,在南阳、郑州等地开展为期多天的非遗文化教育活动。
为了更好地知晓大众对于非遗文化的了解程度,实践队成员董雪莹在活动开展初期制作并发放《现今大众对非遗文化了解状况》网络调查问卷,问卷经网络分享后,参与填写人数多达百人。
通过后台数据分析,调研组发现民众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极大的兴趣,面对目前非遗文化遇到的瓶颈,对此,民众表达积极的态度,并愿意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创造良好的环境,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拥有更持久的生命力。
随后,实践队在钉钉开展视频会议,会议主要讨论助学活动的内容和成员具体任务分工,最终确定内容为讲解河洛文化以及洛阳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知识,教学方式采取“线下课堂+线上直播”模式,提高成员参与度,让课堂效果丰富多样化。成员对前期实地调查的资料进行整理,再加上网络信息的补充,制作出适合教学的内容。
在和南阳当地爱心托管班沟通后,实践队成员司兆滢以助教老师的身份,为学生讲述洛阳非遗和河洛文化。从布料的选取,到制作出一条完整的汉服,司兆滢通过图片和视频的交叉展示,向学生展现了汉服背后的工艺步骤,带领他们感悟非遗文化的魅力,其中播放的视频由调研组剪辑,内容为非遗文化大袖衫传承人张晓老师示范如何使用缝纫机。“历史是什么,是过去传到将来的回声,是将来对过去的反映。”与此同时的郑州,郭濠语以时间顺序为线索,从唐三彩的历史到制作工艺和手法,再回到现代科技和传统文化碰撞形成的艺术作品,一一在课堂上给学生详细讲解。
河洛地区是“二十四节气”的重要发源地和传承地,洛阳处于河洛地区核心区,拥有丰富的相关知识和实践。8月7日, “感触二十四节气”少儿非遗之旅系列活动在洛阳市少年儿童图书馆启动。调研队成员王婧怡以志愿者的身份现身活动现场,带领孩子们通过诗乐、戏剧、歌曲、朗诵等形式的表演展示,来认识二十四节气。 “通过参与系列活动,学生可以感触自然,学习圭表测影、测量温度湿度等自然要素的方法、观察自然物候来了解二十四节气的划分方法。”王婧怡对着手机屏幕里的其他成员介绍到。本次活动包括观察、认知、感触、阅读与创作多种形式,组织学生观察自然现象、体验非物质文化、阅读二十四节气相关书籍、重现生产生活场景和体验教学等活动,以保护传承河洛文化。
问及助学活动的感受,主讲成员表示深切感受到学生对非遗文化展现的极大兴趣和热情,每次下课都意犹未尽,追着找老师讨论,“唐三彩真的那么厉害吗?”“汉服原来还有这么多类型呀!”学生的问题多,方向全。活动虽然只有短短几天,但实践队能深深感受到孩子们对非遗文化的兴趣和喜爱。非遗的种子已经在学生心里生根发芽,民族自信在他们身上发光发亮,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属于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为身为中华儿女而骄傲。这正是实践队最愿意看到的,也是这次活动的意义所在。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1833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