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
在这动荡的一年,华夏子孙迷茫的奋斗,挣扎着寻找,寻找一种能鼓舞人心的强大力量,一种让人类有勇气面对全球肆意破坏的病毒的力量。懵懵懂懂之间,一群青年被黄河文化吸引,如蚂蚁归巢一般,由八方奔赴而来,那是一种无法抗拒的吸引力,是通过狭长又黑暗的隧道后忽见石壁上微微漫射反光的救赎。
郑州上午的十点,空气中弥漫着燥热,街道似乎都在空气中扭曲,然而,一群小小的人儿立于此处却未觉燥热,只期盼着快点接近那神秘的面纱。接近正午,一行人终于抵达了黄河博物馆,空调的丝丝凉意钻入衣领,五件石制器具猝然撞入眼帘,那些线条流畅,或打孔或磨尖的器具,石刀能轻易划开书皮,尖头的石凿能破开同样坚硬的石块,这不是自然的馈赠,这是人类的智慧,黄河文化在这里启蒙,是否巨灵移山的故事就是从这里开始,原始人磨掉的石粉或许掉到了潮湿的泥土中,或许掉到了茂密的草丛里,无论是哪,都像巨灵和河伯的神秘故事,消散在滚滚黄河中。照片留下那些石器的身影,而黑暗中探索的勇气刻在了年轻人的心里。
往前,历史悄悄的翻页了,略过一个个四四方方的展柜,两件黑色的工具从中脱颖而出,牢牢抓住观者的眼光,一件唤作手硪,为圆柱形铸铁件,安有八个手柄,打桩时一般有八人操作,另一件为鼓型铸铁件,两平面为圆形,槐木做柄,这是黄河传统抢险技术的工具,看起来不过小小一方,可这实心的玩意,抡起来真得费劲。这制式,这法子,都是用千千万万的生命得出来的经验,是一些离别避免了更多离别。展馆里它们干净的像一件件装饰品,可当它们浑身裹满了湿湿黏黏的泥土,磕碰掉外层漆时,号子声四起,“呦……嘿……抬起硪,打起桩,不要急,不要慌……”,黄河的咆哮和炎黄子孙的呐喊更震人心魄,或许,世间唯有人类的团结才有改造自然的力量。虽然毛头小子们并没有见识过汛情的厉害,光是听,也不免觉得心中震撼。
游览过黄河文化博物馆,再过一程车,终于,终于,双脚是实实在在的踏上了黄河的土地,从黑乎乎的车厢一下子到天光大亮的河畔,眼睛并不很适应,只觉得眼前一片黄色,有的在卷动,有的在飞扬,听起来水流算不得湍急凶险,却也是气势磅礴,声势浩大。大家簇拥着走近了,一时间,没有人说话,也没有人拍照,只是慢慢的走,越是近,越是觉得离那些厚重的历史近了。来时,有人为了拍照,有人为了作业,有人为了素材,一切的目的都被吞噬在黄河之中,如同银河中的小小灰尘,微不足道。河底下会有什么呢?原始的石器还是古船的残骸,亦或是通往另一个时代的古墓入口,那些遥远的故事已不可考,代代入终将老去,但总有人正年轻,大浪淘沙,复杂而又立体的黄河文化口口相传。
黄河的故事不仅仅属于历史,更属于现在和将来。揣怀着奔腾不息的勇气,病毒又算得了什么呢?抗击疫情的标准答卷已经由炎黄子孙一笔笔写下。这一路,少年们寻一座灯塔,却发现,追寻之物种在自己心里、血肉里,可以预见,小小少年也终成长为顶天立地的华夏儿女。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1773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