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访草原小学:花瑶小课堂,文化大荟萃
文字:李翠媚、禹立婷
图片:宋婷婷
8月27日,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虎形山瑶族乡社会调研团在瑶族乡文化站退休站长胡信松的带领下来到了草原村。
草原村地处虎形山花瑶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自然风光旖旎,民俗风情古朴,群山高阔,烟雾缭绕,有“云上草原”的美誉。
草原小学是当地的主要扶贫成果之一。据校长谭美珍介绍,草原小学仅三个年级,共30名同学,且都是留守儿童。此前,草原小学教学设施简陋,师资严重不足,多亏了政府的资金支持与社会人士的爱心奉献,教学条件才得以逐渐改善。
(草原小学图书室一角)
在草原小学的教室里,胡信松向调研团讲授花瑶文化的概况。他指出,目前我国瑶族同胞约有三千万,有20多个分支,其中虎形山瑶族乡花瑶人民约800人。
花瑶有自己的语言,但是没有文字,花瑶挑花服饰则成为了花瑶民族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
花瑶挑花作为花瑶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高超的艺术价值。花瑶挑花的发展经历了石板花纹中的几何图形、花鸟虫鱼的朦胧图形、最后演变为经纬纹(讲究对称)这三个过程。其创作过程可以大致分为三步骤:想——看——摹。即最初是产生想象与思考的朦胧意识,然后仔细观察自然界的相关景物,最后临摹别人的花纹或者创新图案。
(胡信松给调研团成员讲课)
据胡信松介绍,关于花瑶挑花服饰的细节,布料多选用家织的粗衫布,分为蓝布、白布、青布等,丝线则多采用白线、黑线等,其中黑底白花最为耀眼。
传统服饰分为春秋装、夏装、冬装,以适应四季气候变化与生产生活需要。挑花的制作工艺复杂,一般情况下,制作一套完整的服饰最快要6个月的时间,需要约两万四千元的费用。
花瑶女子从5、6岁就开始学习挑花刺绣,根据当地婚俗,母亲会为女儿制作最精美的挑花衣裙,一生只穿两次,一次新婚大喜,一次死后入殓。同时家里也会提前为男孩准备六套精美的挑花衣裙作为结婚的彩礼。挑花作为日常服装和嫁娶需要,自然而然成为花瑶人民一项必备的技能。
除挑花之外,胡信松认为花瑶其它文化也不可或缺,如语言、山歌、民俗等。
花瑶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经常假借汉字。花瑶山歌多为情人对歌,使用地方语言,多采用打比方的手法,讲究字数齐整、头尾押韵。如“溜溜调”(不是歌曲名称,与诗歌押韵相似,在山歌中加入“溜溜”二字,使山歌更为顺畅)中“东家有女做得乖,娘把地灰满屋筛。郎要进来妹背你,二人共穿一双鞋。少年乖,神仙下凡也难猜。”句式整齐,句尾押韵。大意是母亲为防闺中女儿私会情郎,偷偷在屋里撒灰观察脚印,姑娘却悄悄背着情郎进入房间以防被发现。
在习俗上,花瑶有群居的习惯,和其他民族一样也有族谱。婚俗方面,包括以下几个环节:情歌对唱、订婚、抬花轿迎亲、打蹈、叶散(唱歌)等。节日民俗方面,花瑶有三大节日——“讨念拜”和两次“讨僚皈”。奉姓于每年农历五月十四到十六集会以纪念屈原,汉族称“走月半”,瑶族称“讨念拜”。“讨僚皈”是瑶族最盛大的节日,每年举行两次,意为讨伐汉族封建官僚和凶恶菩萨的压迫。一次是刘姓于农历七月初二到初四举行,另一次由沈姓于农历七月初八到初十举行。
(调研团成员在草原小学合影)
最后,胡信松全情投入地演唱了一曲花瑶山歌:“一树好花在高岩,四方八面无路来。有情找到攀花路,脚踏青山手攀柴。”山歌中包含着花瑶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花瑶本土文化深深的热爱和对花瑶文化传承发展的美好希冀。听完胡信松的讲授,团队成员更加坚定了为传播花瑶民俗文化,尤其是挑花这项文化遗产贡献一份力量的决心。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1730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