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了解木雕文化及制作工艺,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启为创新团队来到了前童古镇拜访了木雕文化传承人童献松老师,弘扬传统文化,传承民间艺术。
“江南第一雕花大楼”
前童古镇始建于南宋末年。官居迪功郎的始迁祖童潢,从台州黄岩迁徙到此。提到前童古镇,对这里印象深刻的原因,并非对这里的宅院印象深刻,而是这里让人眼花缭乱的精美木雕,整栋房子基本上都是“堆放”的木雕,有“无梁不雕、无雕不精”之说,号称“江南第一雕花大楼”。走进前童古镇,这里的建筑结构独树一帜,在房梁、屋檐和窗沿上均有木雕留下的痕迹。
图为团队成员童浩景正在采访童献松老师。启为创新团队-童浩景 摄
少年学艺,终成大器
在古镇负责人的带领下,启为创新团队来到了童献松老师在前童的工作室。见到了本次采访的主角。童献松少年学艺,凭借着对木材纹理的细致捕捉和长年累月的雕刻,造就了今天的成功。“17岁接触木匠是为了生存,18岁学习雕刻是为了生活。”童献松说,上学时喜欢绘画,但家里条件不好,只能外出学手艺赚钱。有一次偶然在山上捡到个毛竹根,仔细瞧了一番后,一幅山水画就浮现在了眼前。“我看那木头天然的纹理,像极了河流和山脉,在这搭一块木片当做桥,很像前童。”那一刻,童献松回想起前童的山水风光,曾经痴迷的绘画,断然决定回乡学木雕,要在木头上雕出前童独有的小桥流水人家。从这开始,木艺雕刻成了童献松一生的烙印。
童献松老师从17岁开始学习木雕,由于平时学习刻苦,功底深厚,老师成名时间很早。到了20岁(1996年)就将他的代表作《中国龙船》带到了人民大会堂。
图为 童献松老师向队员介绍他的代表作《中国龙船》。启为创新团队- 童浩景 摄
刻苦钻研,精益求精
当看到工作室内展出的中华龙船时,队员们都被其精美的做工,复杂的结构所震撼。宁海龙舟雕刻技艺是工艺品龙船的一种,取材于紫檀木、黄杨木、香樟木等原料,在雕刻技艺上取玉雕、竹雕、牙雕之精华,运用拉花、浮雕、线雕等,与古建筑工艺中的鲁班营造法则相互融合,采用隼卯结构,不用钉子和胶水, 把多种中国传统工艺都集中展现在一艘小小的龙船上,其对技艺的要求远远高于木匠活儿。而童献松老师就是是宁海龙舟雕刻技艺的大师。
木雕程序多,工艺繁琐,绘图、镂空、凿眼,每一步都要稳扎稳打,这就需要吃饭的家伙“钢丝锯”给力。童献松拜师后学的第一门手艺就是制作钢丝锯。0.4毫米的钢丝上,每隔几毫米,就要四个面转着圈地打锯齿,距离要刚好,前后要对称,深浅要一致。“虽然有过一年的木匠基础,但做第一把的时候,用力不均,钢丝都敲弯了。”童献松笑说,看似简单,每个工艺都有学问,比如镂空弧形图案时,每一锯都要注意变换角度,掌握分寸,组装零件时也要凿凿挖挖,进行细微的调整,甚至要预见组装后的样子,这活考验的就是耐心和眼力。
图为童献松老师为队员展示木雕艺品的制作。启为创新团队- 童浩景 摄
传承经典,定格时间
童献松老师的梦想是开一家雕刻龙舟博物馆,让里面摆满了各种龙舟作品。“雕刻的意义在于定格时间,将记忆永远的保存下来,我从小出生在前童,这里的一草一木我都很熟悉。正是我了解理解了这种美,我才想努力的想以木艺雕刻的方式把这种美留下来。前童的小桥流水,亭台楼阁,是我想要留存下来的画面。童献松老师说。可见非遗文化不仅时寄托着人类精神世界的载体,更是人们在生活中对美的一种向往。
通过本次对童献松老师的采访,使队员们了解到前童古镇的深厚的文化底蕴、木艺雕刻的悠久历史和其背后文化的力量。作为非遗文化,木艺雕塑在历史的长河中展示了它独特的的个人魅力,一代代的口耳相传、一代代的言传身教、最终成就了木艺雕塑多样的文化底蕴。非遗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无数代人的薪火相传,才换来中华文明的璀璨光芒。而面对当今一些非遗文化手艺人无人可传,濒临灭绝的现状。作为当代青年人,我们要树立起“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的观念,学习非遗文化手艺人所秉承的”工匠精神”。一代一代守护发扬,永远不能忘怀。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1721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