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师大学子返乡寻校友:教育的意义在于塑造独立人格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教育的意义在于塑造独立人格和独立思考的能力。”纵观求学任教至今的经历,李序林老师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反复强调着这句话。
李序林老师,安徽省怀宁县怀宁中学历史教师,在通过积极与老师取得联系,准备采访提纲再到与老师沟通敲定采访时间后,8月12日,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薪火相望,廿载又新”校友寻访团队和李序林老师以线上的方式进行了采访交流,传达校友心声。
源于师大的自由独立的灵魂
“我学习的师大还在老校区,当时第一感觉就是十分大气,一进大门旁边就有一座山,还有很多古建筑,当年住在大操场附近的寝室,在师大学习感受到的是丰富的文化底蕴,它兼具了大学的灵气与南方城市的灵秀。”时隔多年,提起师大,老师依旧对过去师大的学习生活十分怀念,提起师大的一草一木都如历历在目一般。
李序林回忆起在师大遇见的老师,第一个提起的就是鲍和平老师,“鲍老师是当时我的辅导员,他的平和淡定的性格,对世事看淡的态度对于我在日后的生活中产生的极大的影响,同时,他在担任我的辅导员期间,还考到了南京大学读博士。”在师大读书的日子恍如昨日,师大的教师朴素教学,淡定从容,师大所在的江城芜湖自然孕育灵秀自由的气息,这样的民风氛围一直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李老师,也影响着他的性格塑造与生活经历,培养了他追求生命的个性独立与自由的性格。
离开师大的启发教育的态度
离开师大,从校园投入工作,从坐在台下学习到走上三尺讲台,从开放的城市,自由的灵魂回到计划经济下体制内的学校,李老师切换的不只是角色与环境,还有对教育的认知。“如古人所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传授和学习具体的知识固然重要,但教育的最终意义在于塑造独立人格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李老师告知团队成员,在学生的成长道路上,老师作为引路人,教授知识固然重要,但培养人格的独立性,或者说人生态度、人生精神,这方面的塑造涵养在他看来更为重要一些。
一日学习,终身学习,离开师大进入高中从教,在师大与从教经历的共同影响中对教育产生新的体悟,自此,李老师又选择通过学习心理学共同帮助进行育人工作。二十余年从教,他选择不断进取,2006年论文《创新务实,融会贯通》获市一等奖;2011年安庆市学科骨干教师;2019年立项安庆市课题《高中生历史学科学习动力研究》,已取得阶段性进展,有相关研究论文。从事教学工作的同时,依旧心系教研,不断提升自我教学水平与教育能力。
寄寓师大的当今后辈的话语
谈及对于当今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李老师向笔者表示,首先应该找准自己的专业兴趣,慢慢在大学前两年明白体会清楚自己未来感兴趣的职业,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东西并去发展他。
当具备了自由的灵魂与独立思考的能力,明确了自己的目标,李老师表示,工作后来更多的是后续的发展,你的努力和成就,从实际出发,认准目标,坚定方向,一往无前,认定一条感兴趣的路不放弃,你才会有自己所期待的成就。
采访最后,李序林老师也送给师大学子手写的深情寄语“愿风华正茂的学弟学妹们:长风破浪,决胜千里。浪漫与进取同涛、美好共辉煌辉映。”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1709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