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委书记卢展工提出过闽台关系有“五缘六求”,“文缘”便是其中之一。为了探寻闽台共同的民间信仰和民俗活动,传承传统文化,此次,福建农林大学暑期三下乡实践队传承文化我先行团队踏上漳州市云霄县这片已经开辟了一千多年的土地,来到被称为“开漳祖庙”的威惠庙中。
一缘起
庙宇绿瓦灰砖,台阶中央雕刻着一条龙,栩栩如生。威惠庙大殿正中央有座神像,上方挂着“开漳圣王”的牌匾,这是民众感其恩德,对陈元光的赞誉。团队队员们参观大殿时也细细品读了大殿中各处关于威惠庙历史的文字,对威惠庙的起源发展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始建于唐代、重建于明代的建筑物处处渗透着古老沉淀的开漳文化气息。
团队队员们想要更深入地了解闽台共同文缘的根源,便拜访威惠庙的管委会人员,与他坐在大殿的桌椅上进行一番交谈。队员们仔细地听着管委会老伯娓娓道来一千多年前陈政、陈元光父子如何率87姓府兵入闽息乱安邦、开发闽南、开拓漳州的故事,看着大殿中的陈元光等人的神像仿佛跟着回到了1300多年前,亲身经历了一番“开漳”的过程。
管委会老伯还说道:“威惠庙每年都会举办“拜龟”、“烧柴井”、“走王”等民俗活动,一方面是为了祈福,另一方面是为了纪念开漳圣王对云霄作出的贡献。只不过年轻人不爱凑这热闹了,来得都是中老年和小孩。”
此外,团队队员还通过翻阅威惠庙内保存的丰富详实的书籍资料,并一一记录下来,进一步认识并学习了陈元光等将军为漳州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开拓与发展所建立的丰功伟绩,以及守土开疆、和融民族、播洒文明的开漳文化精神。
二结缘
听完了开漳的故事,团队有个队员看到接待室墙上挂有台湾信众与威惠庙的合影,就好奇地问老伯:“为什么每年都会有不少台湾同胞来威惠庙祭拜呢?”管委会老伯也都为队员们一一解答。
福建与台湾一衣带水。漳州民众不断东渡,成为了台湾的开发主力军,使得开漳圣王影响台湾,逐渐成了两岸共同的民间信仰。如今,祭祀“开漳圣王”的威惠庙,仅在台湾的分庙就多达300多座,每年都有不少台湾同胞回乡谒祖。这是闽台亲如一家的象征性标志。
为了更好地认识闽台两岸的缘分,传承文化我先行团队动身前往云霄民俗博物馆。这里设置了“海峡记忆”展厅,展品都是迁往台湾的漳籍民众带过去的物件。“大三通”后,后代又把这些物件带回大陆捐献给博物馆。实践队队员们隔着玻璃看着这些冰冷的物件,看见的不止是背后的历史记忆,还有其中迁移的漳籍民众浓浓的思乡之情。
三续缘
当天团队队员们拜访完威惠庙管委会人员,便来到庙宇外正在建设中的工地。队员们得知这是2018年县委县政府为了更好地传承开漳文化,加深两岸交流而开启的威惠庙文化街区改造及单建式人防工程项目正在施工中。
传承文化我先行团队队员寻找到了几位曾在威惠庙片区住过几十年之久的西门人进行拜访,他们说道那时这里大多都是年代久远的民居,房屋老旧破损,交通十分不便,公共卫生条件也不好,并且感叹随着社会的发展,“拜龟”等民俗活动也有越来越不被年轻人重视的现象,十分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
当团队队员与原住居民聊到云霄威惠庙棚户区改造项目时,原住居民纷纷表示希望这个以传承“开漳文化”为核心设计理念的项目,能够真正遵循“地方化、相宜性、生态型”三大原则,打造好闽南开漳文化体验街、老城新境风貌街以及都市休闲示范街,吸引年轻人,传承开漳文化。
云霄棚户区威惠庙项目的实施让队员们感叹闽台的文缘也许不会随着时代的进步消弭,而会随着社会对文化传承的重视一直延续下去。
传承文化我先行队队员们也都盼望着威惠庙文化街区能够早日完成,期待到时能借此传承发扬这一源远流长的带有中原祖根与海洋文化特质的开漳文化,为传统民俗活动注入新鲜血液,巩固这一维系海内外同胞亲情乡谊和民族感情的重要精神纽带。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1652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