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暑期,受疫情形势影响,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暑期实践服务活动从亲身实地教学转化为网络教学“云实践服务”模式。为积极响应学院“送国学经典到基层”云实践服务主题,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盛夏拾光云实践服务队于2020年7月27日至8月7日期间面向广州各区4至6年级学生开设以国学经典为主题的多样化、多层次系列“云讲堂”,在全新教学模式中丰富学生学习生活、探索国学文化教学新路径,为暑期实践服务活动增添多样化新色彩。
经典雅韵扬页扉, 桃李春风启童智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盛夏拾光云实践服务队借力国学经典,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分别从《诗经》名篇品读、历史人物传记学习、中国工匠知识普及与中国传统习俗学习四个不同的角度开展专项学习,以多样化、多层次的国学教学课程开启学生“云”上国学之旅。
(图 盛夏拾光队课程表)
开设多彩“云课程”,探索国学新角度
为保持良好的课堂效果,支教组组长江怡琪与组员们在“云课程”内容的制定和实践上下了苦功夫。课程内容拟定上方面,支教组在多次备课、试课、复盘中不断更新教学素材、完善教学体系、改善教学方法,更是在内容设置上结合学生学情开设贴合学生兴趣及心态的国学小课堂,在内容上提高趣味性与互动性、延展学生学习国学的角度。
此外,本次实践服务课程更是离不开战疫抗疫新主题。学生们在防疫讲堂的学习中走进中国抗疫英雄故事,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精神与品质。学生们从历史、习俗、名篇、人物等不同角度了解国学文化小知识、感受中国工匠精神、体悟中华民族优秀品质,更在学习成果展示中将所学国学知识传承。在《诗经》教学中,支教队员们从多个视角切入引导学生探索《诗经》行文特色、品味国学经典名篇韵味;在历史辩论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共论古今英雄豪杰;在趣味科普课堂里,将中国工匠精神带入课堂,让学生们在动手中感受古人的智慧,激发他们创造的巧思。
(图 盛夏拾光队“古韵龙吟”《诗经》课程框架)
(图 盛夏拾光队学生作品)
结合网络教学新模式,带来国学学习新体验
面对网络教学带来的不稳定性、虚拟性等问题,在提升教学内容丰富度的前提下,盛夏拾光队更是取线上教学之长处、补远程授课之短处,以教学新方式直面“云支教”教学模式新挑战。
在课程教学设置中,支教组充分发挥互联网远程教学的互动优势,借助互动游戏、动画视频等形式为学生营造沉浸式的互动课堂。在《诗经》之动物写作课程里,主讲队员充分借助视频、小游戏等多媒体形式启发学生学习乐趣。学生们通过互动小游戏逐步开拓描摹动物的思维,在发掘细节的成就感中建立对于国学知识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在其他的课程中,支教组全员也多次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方法激活较为枯燥的文本知识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热情,在交流中打开学生心扉。
在加强课堂沉浸式教学效果的同时,盛夏拾光队又借助多类型互联网平台开拓教学视野、增强学生学习体验感。盛夏拾光队各组联动打造“含英咀华”国学经典小贴士电台、吟诵打卡活动、线上积分打卡活动等环节,从视听视角发挥网络教学模式优势,营造视听环绕式网络学习环境。盛夏拾光队全员在不断地实践中突破原有教学模式束缚,寻找网络教学新形式,为学生学习国学知识带来新体验。
(图 支教组队员进行授课)
线上多样云教学,注重走“新”更走心
心心相印方可取得卓越课堂成效。在本次云实践服务过程中,教学内容的更新、授课模式的创新最终都离不开盛夏拾光队全员的走心的付出。为提升教学品质、推进国学基层教育、完善本次云实践服务活动体系,盛夏拾光队全员夜以继日不断努力,在不同的岗位上为弘扬国学文化、加强基层教育这同一目标不懈努力。
为打破线上沟通壁垒,在队长层的组织下,以支教组组员为主力的“一对一”沟通小组成立。该小组的成员们在课余时间积极与学生及家长沟通,以暖心、走心的陪伴式教学方法在日常点滴中了解学生学习状况与需求、提高学生自信心。副队长邝娅雯作为本次“云讲堂”的“班主任”,更是活跃在与学生家长密切交流的一线,她无时无刻不关心着学生的状态与动向,给予学生鼓励与建议,陪伴学生成长。除“一对一”沟通制度外,盛夏拾光队还开设了疫情心声电台,以声音的方式向学生传递最朴实的关怀与温暖。
“感谢盛夏拾光队的队员们,孩子在这个暑期学到了很多的知识、收获了许多乐趣。”学生们不断进步的表现与欢笑还有家长们的赞许与肯定都成为盛夏拾光队队员挑灯夜战、不畏辛苦、砥砺前行的动力。结营仪式上,无论是学生们优秀才艺的展示还是国学知识的灵活反馈都成为本次实践服务活动顺利开展最有力的证明。
(3 家长的肯定)
从紧张的备课、认真的授课到无微不至的课后反馈与陪伴,盛夏拾光队始终秉持着调动自身所学知识推动基层教育、弘扬国学文化的初心,以中国工匠般的精神将本次实践服务活动的方方面面落到实处,以赤诚之心点燃创新支教之火,传承国学文化之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书写暑期实践新篇章。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1639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