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究新信息时代背景下矿山的智能化运作,了解未来煤矿行业的发展走向,山东科技大学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院先锋实践队于8月21日前往山东济矿鲁能煤电有限公司阳城煤矿开展为期三天的实地调研,通过参观矿井各部门检测控制系统,深入井下体验工作环境以及与煤矿领导老师的交流使队员充分了解了智能开采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今后推进矿山智能化建设的学习打造了坚实基础。
开展地面调研,聚焦系统优化
8月21日上午,实践队员来到阳城煤矿,在指导老师及煤矿管理人员的带领下参观了调度室、煤矿主运、排矸系统,了解矿井各系统自动化智能化技术的应用。
“井下环境安全信息可以进行实时检测,通过系统自动化监测,我们可以了解设备的开停状况,环境气体浓度;同时通过摄像头,地面工作人员可以看到井下作业现状;井下还设置了人员定位管理系统,通过时间与空间的定位做到真正让每一个作业人员都纳入数字化矿山信息平台之中。”煤矿管理人员向我们介绍矿井安全监控系统时说道。
经过工作人员的耐心讲解,队员们了解到煤矿主运、排矸系统已经实现了自动化远程集中控制,远程发现问题后可以通话联系工作人员进行检修维护。同时,煤炭矸石运输履带的带速具备实时检测,数据直接联网,操作人员在智能控制中心能够进行远程调控,甚至可以在手机APP上随时随地进行调节。冲击地压、巷道应力的实时检测系统基本成熟,应力传感器可以实时检测并反馈应力数据,同时,系统积累了大量数据,可智能繁衍出云图,以预测下一步事故高发区域,实现隐患事故的预防。
“阳城煤矿智能化程度很高,井下工人主要是进行设备的检修维护和掘进的适时调整,与智能化系统运用之前相比,井下员工数量大幅减少,从而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危险事故发生的几率。”队员杨博在参观过后感慨的说道。
深入矿井六百米,理论实践相结合
在经过前一天的地面参观后,实践队员大体了解了煤矿外部工作环境,第二天,队员们有幸深入矿井650米,体验矿下工作环境,参观紧急避难硐室及井下智能化设备。
经过全副武装,我们乘坐罐笼电梯,在煤矿工人和刘院长的带领下,先后到达了-312米工作面变电所、中央泵房、爆炸物品储藏室以及-650米工作面永久避难硐室。在井下,刘伟韬院长每到一处地方便给我们讲解相关的知识,把“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思想贯彻地淋漓尽致。
“供电设备采用双回路电路设计,一旦发生停电事故,可以及时使用另一条回路供电,以保证矿井的正常工作运转。中央泵房下有水槽,可以将煤炭开采过程中的涌水及时抽送到地面,可以大大降低生产作业时的危险系数。爆炸物品储藏室外门极其牢固,安全性能绝佳,主要用以储存爆破开采使用的炸药等危险易燃品等……”刘院长向我们全面阐述了井下生产设备的性能。
随后我们现场目睹了巨大的绞车用粗大的钢丝索将矿车从-650米水平面提升至-312米水平面,在工作人员及刘老师、宗老师的带领下,乘坐索道长达千余米的-650米斜井猴车,来到-650米的工作面,参观了空间宽绰,食物充足的永久避难硐室,见识到了阳城煤矿井下紧急救援措施的完善。
纸上得来终觉浅,“智慧矿山”任重道远
对于智能开采的发展形势,马总工程师为我们做出了详细的解释:“山东煤矿地下复杂多变,受断层影响很大,相较于内蒙,陕西的煤矿,很多大型设备无法在这种条件下运作,这也便限制了矿井的产量。复杂的条件也对矿井工作人员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和要求。目前遇到的一些难题瓶颈,都需要随着未来技术的进步来解决,智能开采成为大势所趋”。
最后,在与刘院长、马总工、郭矿长、矿井工作人员等交流中,我们能够认识到基层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是构成矿区正常运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采矿人身上实干、奋斗、奉献精神尤为值得我们赞扬和学习。刘院长在交流中语重心长地对实践队员们说:“煤矿虽然苦,但是未来煤矿行业的发展仍需要我们一代代采矿人拼搏,需要我们能够秉承实干的态度、学习艰苦奋斗精神、扎扎实实学知识、勤勤恳恳工作,在未来智能开采方面有所建树”。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1561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