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兴黔研实践队:互联网+线下实践,兵分两地探寻家乡变化
8月12日,复兴黔研实践队进行一次关于家乡农村变化的网络问卷调查。重点针对家乡道路交通、教育资源、医疗条件、居住环境、农村规划进行调研。截至8月16日,共收到有效回答84份、无效回答4份。分析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在家乡的变化中,生态环境和居住条件两项比较明显,群众较为满意;而教育、医疗方面满意度稍低。针对此调研结果,中国石油大学复兴黔研实践队兵分两地,在安顺、黔东南实地进行采访调研。
8月17日,实践队员娄文航选择来到安顺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进行走访。开发区全区面积171.68平方公里、总人口14余万人。作为安顺市正在建设的现代化新城区,开发区以日新月异的姿态不断进步。实践队员来到开发区民族学校,采访了正在办公室工作的贺琴教师。
“单说教育方面的变化的话,变化还是非常大的。”贺老师说。如今政府加大对中小学的教育重视,就开发区民族学校而言,近几年政府拨款扶持乡村学校,学校进行了外观的更新、对教室硬件进行翻新,加装班班通等等。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如今新建于西秀区的启新学校。这是专门为脱贫攻坚工作而建设的具有代表性的学校,在央视记录篇《航拍中国·贵州》中有着详细的介绍。
在谈到教育不平衡这个问题时,经过与贺老师的交流我们了解到,虽然政府尽力平衡各学校教育差距,然而现在城乡学校差距依旧不容忽视,乡村学校还存在硬件落后、师资不足等问题。谈到生源问题时,我们也了解到,如今本省各地区教育资源不平衡,安顺的优质生源流失较为严重,这是将来政府工作需要重视的一点。
实践队员走访完学校,来到位于安顺市西秀区的王庄村。作为安顺地区最为悠久的传统村落,王庄村的变化则更为明显。通过采访居住王庄村长达二十年的王杰先生,以及对比街道改造前,原来的王庄村,道路损毁严重、污水遍布、沿街店铺占人行道、部分居民道德素质不高。而现在,在安顺市建成“全国文明城市”的背景下,经过政府“黑臭水体”的统一治理,如今王庄村面目一新。原先糟糕的人行横道统一为沥青道路,并新增自行车道。沿街商铺被强制退回非法所占地面,并统一沿街店铺建筑风格。再加上绿化带建设的不断完善,如今安顺市王庄村已是旧貌换新颜、以蓬勃之姿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8月17日,实践队员龙兴来到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镇远县进行走访调研。来到蕉溪村白岩组龙宗海老人的家里,实践队员询问如今家乡的变化。谈到扶贫工作时,通过与老人的交流,得知如今的生活比起他们当初年轻时候变化非常之大,不论是生活水平、医疗保障还是居住条件,都有极大的变化。现在国家强大、民族复兴、人民安居乐业,作为一个普通农民,老人觉得自己过得很舒坦。而作为脱贫攻坚的受益者,政府对于他们这些贫困户都有下乡点对点的帮扶人员。由于农村留守老人年纪偏大、文化程度较低、无法前去外地找工作。对此政府专门安排龙爷爷担任护理路道的工作,帮助清理路面碎石杂草,让老人有了更稳定的收入来源。
通过此次社会调研,实践成员深刻体会到家乡的发展,提升了实践队员的家乡认同感和自豪感。体会到政府工作落到实处、人民生活日渐富裕;同时也认识到家乡发展过程中的不足之处。整个过程实践成员相互交流、共同进步,增强实践队员社会责任感。
(娄文航、龙兴/文)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1560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