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社会实践 >

喜迎建党100周年:一代党员历史交接注入中华新血液

来源: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作者:绯花生生实践团队

(通讯员:卢鑫宇)为迎接2021年建党100周年,7月13日至8月7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绯花生生实践团队展开线下为主,线上为辅的红色遗址、红色基地参观活动,即个人按地区自行划分小组,确定地点并前往参观学习,记录该处的历史。同时分配有渠道的同学约访老党员,询问他们的先进事迹并加以拍摄记录。之后将事迹汇总,修饰成文。此外,为展现新旧党员的交接,还将采访曾在疫情一线奋战的新一代党员,借以体现时间变化中延续发展的红色精神。

实践采访

撑起中共根基的老党员

图为队员施小天采访抗战老党员吴焕良,老党员讲起当年故事激情洋溢。

Q:您参加过什么战争?

吴老:往大的说,淮海战争最大了。还有,杨能昌打死在那边的(这位杨能昌应该是个熟人,不是名人),窑湾(这个窑湾是启东一个镇的名字)长江口有条运河,一直通到那里,就是窑湾。虽然它叫窑湾,那里挺热闹的,杨能昌打死在那边,那场战争打的蛮激烈的。

Q:您害怕吗?打仗害怕吗?

吴老:打仗可不能说怕不怕,只有朝前没有向后退的,只有前进不准后退的。怕也朝前,不怕也朝前,有什么怕的呢?又不是只有一个人嘛。窑湾,杨能昌你知道吗,他打死在那边,牺牲在窑湾。那场战争打的挺吃力的。我们部队少,他的部队多,不是一个军两个军的,我们只有一个团。一个团,我们的营在那边。杨能昌打死在那边,打的蛮激烈的。

怕也朝前,不怕也朝前,有什么怕的呢?18岁就参加了民兵锄奸队的老一辈革命家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信仰的力量,我们现在的和平是他们用鲜血换来的,珍惜和平,砥砺前行!

图为社区防疫党员施守新接受采访,展示自己奖杯。

Q:这次抗击疫情的工作中,您觉得最艰难的部分是什么?

施老:最艰难的部分,我们在卡口的时候,每天要查每个居民进出的出入证、测量体温、汽车出入要升降栏杆。还有有些居民不领情,“唉,你们这些人搞什么东西啊?”但是我们耐心劝导做工作,让他们一定要把小区的出入证拿好放在身边,戴口罩。

党员工作有时也并不会像我们想象的那么高大,也许就是一些琐事,时常还得不到大家的支持,“人民干不了的,党员冲在最前;人民不屑做的,党员依然冲在最前”。在这片土地上,正因为有那么一群人在默默耕耘,国家才能健康地走下去。

决定未来的新党员

一晃新中国已经走过了70年,中国共产党也将迎来它100岁生日,在这片红色大地上又新生出一批批青年党员,他们作为中国未来的新血液,接过建设发展的大旗,以一颗赤诚的心继续传承着党的精神。

我们的团队采访到这样一位90后,张健,出生于1991年,于2004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大学毕业后,担任泊头市寺门村镇张楼村党支部书记。疫情期间领导张楼村的抗疫工作并取得积极成效。

图为队员孙旭采访防疫大学生村官张健。

张健:印象最深的是,大年初四村里一个人因病去世,但是按照村里的习俗需要将遗体存放三天,但是为了不给疫情可乘之机,村里当机立断火化入土,避免了亲戚的吊唁,人员的聚集。

图为队员邱易帅采访南通鑫鑫医药药材有限公司经理韩健。

Q:您党员的身份给你的工作带来了什么影响呢?

韩女士:作为一名党员,在这种关系到人民生命安全的药品质量管理工作岗位上,我感到了很强的责任感。所以我将许多的时间都用在工作上,以一种非常严格的标准去完成药品和器材的审核,有的时候甚至要到晚上十一、二点。在工作之余,我也会看一些新闻去了解国家现在发生的大事,体会国家现在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Q:今年新冠疫情肆虐的时候,作为一名医药公司的经理,您具体做了哪些工作呢?

韩女士:在抗疫的时候,我作为一名医药公司的质量管理人员, 主要的工作是要确保公司的防疫用品的质量关卡,保证做到公司做的每一批抗疫的药品都符合国家的标准。

公安系统是疫情期间重要的部门,肩负着维护社会治安,管理交通的重要职责,武汉“封城”、重要路口巡查、城市人员流动等都有着民警们忙碌的身影,刘芸祯女士就是其中之一,她200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职于内蒙古固阳县公安局。在疫情期间,积极投身一线工作并取得良好成效。

图为队员高浩琪采访中国人民警察刘芸祯。

Q:工作中最困难的是什么?

刘女士:疫情爆发时正值春运,是人员流动最密集的时候,同时也是一年当中最寒冷的时候。工作环境又是室外,一天班上下来,腿脚都冻麻了。

实践参观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图为队员邱易帅参观南通革命纪念馆。

图为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烈士陵园以及烈士纪念碑。

图为队员亓玉参观莱芜战役指挥所。

图为队员曹玉林参观杨开慧毛泽东故居。

实践感想

通过这次实践,一方面了解到了许多发生在这片红色土地上的革命事迹,体会到在当时虽有国难当头军民坚贞不渝的爱国救国热情。另一方面,对新老党员的采访让我们感受到他们对这片土地,对中华民族深深的认同感,也体会到支撑起新中国发展的重担在一代代党员的历史交接中传递。他们比任何人都知道,今天这样和谐的社会幸福的生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习近平曾说“永远保持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本色,永远做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主心骨”,铿锵的话语激荡在心中,也道出了每一位党员的理想信念。这种信念,需要广大青年去感悟去传承,党员的红色精神才能在中华的大地上生生不息。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1445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

相关内容

小树林支教团山皖队支教日记:在爱与奉献中双向成长

越过一道又一道关卡,解决掉一个又一个难题,终于,在今天,我作为小树林支教团山皖队的一员,和安徽岳西来榜小学的小朋友们正式见面了。根据当地开展的特色文化课程,结合三年级和五年…… 杨卓艺 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查看全文 >>

在爱与奉献中双向成长

越过一道又一道关卡,解决掉一个又一个难题,终于,在今天,我作为小树林支教团山皖队的一员,和安徽岳西来榜小学的小朋友们正式见面了。根据当地开展的特色文化课程,结合三年级和五年…… 杨卓艺 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查看全文 >>

推荐内容

心语为墨,筑梦成歌

在心灵的幽深处,有一片梦幻的净土,那里的话语如星子般闪烁,等待着被描绘成璀璨的画卷。“心语汇梦”志愿服务活动,恰如一…

树达学院开展“保护母亲河,我是河小青”志愿活动

学院青工部、青发部开展“保护母亲河,我是河小青”志愿活动(通讯员黄颖曦彭湘)11月23日上午,我院文法系青年志愿者工作部…

“政青春,惠社区”:公管院学子深耕养老志愿服务

随着“政青春,惠社区”养老志愿活动的持续推进,公管院的学子们再次深入社区,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对老年人的关怀与服务。本周…

“青春政好,与社同行”:公管院学子社区服务成效显著

“青春政好,与社同行”项目实施以来,社区居民的满意度显著提升,社区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也得到了大幅改善。公管院学子们的专…

公管院学子社区助理服务显成效,居民满意度攀升

在推动社区发展和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征途上,公管院的学子们正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新兴力量。他们以社区助理志愿者的身份,将…

最新发布

播种希望,一起成长
开始于7月14日,结束于8月15日,2020年的夏天,我在家乡拥有了一段特别的记忆。为期一个月的暑期支教在今天结束了,回顾这一个月的历程,我觉得感慨万分。直到现在我还能回想起第一天上课的场景。到教室的第一…
8.26【最新动态 光电学院】消防知识宣讲团——调查有关消防知识的普及情况
8.26【最新动态光电学院】消防知识宣讲团——调查有关消防知识的普及情况为了尽快落实完成本次的消防知识学习及宣传活动,8月26日,消防宣讲实践队在烟台市莱山区新世界百货、保利、上市里等地均进行了问卷调…
“下基层学习战疫故事,做志愿践行奉献精神”——福州大学海洋学院赴福清“三下乡实践队于
为了学习战役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8月25日福州大学海洋学院赴福清“鼓战疫之勇,扬奉献之风”实践队赴虎溪社区参加志愿活动,实践队11名成员和相关社区工作人员参加活动。实践队于上午九时到达虎溪社区…
前往崔家峪进行社会实践调研
2020年暑期烟台大学开展了暑假社会实践活动,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的决胜之年。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乡村振兴农村的发展之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为响应国家号召,顺…
【社会实践】中国矿业大学乡村振兴调研实践团赴安徽萧县开展调研
中国矿业大学乡村振兴调研实践团赴安徽萧县开展调研在安徽省宿州市萧县贫困县“摘帽”重点脱贫攻坚时期,中国矿业大学“乡村振兴调研实践团”于8月24日来到萧县青龙集镇开展社会乡村振兴调研,走访乡镇企业、…
不负青春我与祖国共奋进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深刻把握现代化建设规律和城乡关系变化特征,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三农”工作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
青春“疫”采访
(通讯员:张永幸)为了使当代大学生早日接触社会,锻炼实践能力,了解人民面对重大事件的态度,七月下旬,江苏科技大学理学院的学生走出校门,在家乡社区开展以“了解疫情之下的的人民生活状况”为主题的暑…
大学生“三下乡”实践活动:坚持脱贫攻坚,深入乡村调研
脱贫攻坚战自2015年于中国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通过的党中央重要强调以来,在各方的努力下已初见成效。然而2020年一场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为脱贫攻坚战带来了巨大的考验。2020年7月16号,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水利学…
8.26【实践感言】 光电学院小王子护卫队
【实践感言光电学院陶欣蕊】社会实践感言时光匆匆,转眼的时间小王子护卫队的社会实践就要结束了。在张场村生活的这段时间里,我们深刻体会到了这里质朴的风土人情。村委主任李伯伯无微不至的关怀与村里人的…
乌云遮不住光,推开线上教育的“魔法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