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坵,古名陇洲,位于岩羊山东麓,海拔四百多米,是临海市为数不多的明代古村落之一。据《临海陇洲张氏宗谱》载:明崇祯年间“天下大乱,为避战乱,宁海处士海游人章廷可携六子入山,惟恐不深,寻至临海陇洲结庐而居”。从此,章廷可“举世不闻,以更耕以读,克勤克俭,秉承遗训,教于育后,世居于此。孔坵村,就是这样一个有着许多故事的村子,村里的每一幢老房子那斑驳的外墙和屋中已经泛着烟熏色的木椽,都在静静讲述着属于那个时代的辉煌或落寞。
从汇溪镇到孔坵,要通过弯曲的盘山公路,经过仙人桥后,道路曲折,翻越两座山丘方可来到孔坵村。村头,1000多年的古柏郁郁葱葱,见证村落的历史,也成为章姓子孙佑护的“风水树”。
在简单的整理后,我们就踏上了探访之旅。孔坻村的整体建筑风貌基本保持了清代后期至民国初期的特征,这些传统建筑依山势而建,连片成群,与周边山水和谐共存,石砌、木雕、灰塑、墙绘工艺精湛,用材考究,凝聚了近现代能工巧匠的聪明智慧,蕴藏丰富的文化内涵,集中体现了台州传统民居精巧典雅、粉墙黛瓦、色彩淡爽的独特魅力。目前,村中保存较好的传统建筑有二十余座,9座四合院式宅院,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建筑有宝新义塾旧址、近仁堂、半耕堂、一心斋、中和堂、三余堂、耕礼堂、章氏祠堂等。村内村边还有东泰桥、中和桥、西安桥三座古石拱桥,至今保存完好,桥下溪流淙淙,长年不竭。孔坵村和大多数传统村落一样,在时代的发展中渐渐沉默了,这里的山林溪瀑,生生地勾勒出一副世外之景,颇有些不食烟火的坦然。
这里有着诸多传统技艺,较为有名的便是红薯酒和蜜蜂养殖。养殖蜜蜂的老人说他从17岁开始坚持传统养蜂,一辈子与蜂群为伍,以养蜂为傲。他的双手里有着养蜂岁月留下的痕迹,粗厚的手掌上裂纹横生,纹络里又渍有蜂胶、蜂蜜、蜂王浆。老人给我们介绍已经加工好的蜂蜜、蜂胶、蜂王浆等与蜜蜂有关的一系列蜂产品。他说,这些蜜源不仅天然,而且有药物功效,对身体发育有独特效用。章村长作为村里少数的“红薯酒酿造手艺”传承者,给我们讲述了红薯酒的酿造过程及良好药效。听完两位传承者的介绍,不由得感叹小小的村落,居然有这么多惊奇的手艺,但是奈何这些传承者均较为年长,年轻人愈渐稀少,而依然选择留守的,是那些与村子一样沧桑的面孔。
在调查完孔坵村村域环境后,我们在前驻村指导员周小瑛的带领下,和十余位临海当地志愿者一起开展了孔坵村“1元公益基金项目”活动。这是我第一次参加这种志愿活动,当我真切地看到这些艰苦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时,心情比较沉重。但是,值得高兴的是老人们的生活态度都很乐观。看到我们一大帮人来探望他们,老人都是笑呵呵的,对我们连声道谢。当我们过问他们的生活时,也没有说半句不满,只是一味地感谢。非常庆幸并羡慕老人有这样的心理状态,让他们在属于自己的地方过着自己的生活。
随后,我们在章虎林老先生的带领下来到章氏祠堂,一起感受章氏家族的深厚文化底蕴。我们有幸看到了孔坵村的简介,章先生说这是他亲自题词提笔,看到了章氏家训,据说这是“十大家训之首”,也看到了孔坵村的秀才榜,能工巧匠榜等各种榜单,了解到了孔坵村的私塾创办者、第一个太学士——章业培。他为本村创办学校,而积铢累黍,每年出已资,聘名师任教。以此款劝诱村中子弟入学,开学时备酒以饷师友、学子。民国二十一年(即1932年)更名为孔坵宝新完全小学。自此以后,孔坵宝新小学誉满台城。了解到孔坵村第一位村村长——章以赏;26军军法处处长——章升平;等等。这些名人事迹,令我肃然起敬,这里培养出这么多优秀人才,与孔坵村优良的传统和章氏极严的家训息息相关,我们应该多向这些好的传统学习。
在多方位了解了孔坵村之后,发现由于孔坵村的地理位置偏僻,了解的人大多数都为当地人,其旅游产业可加大力度发展。可以选择以本地资源为原料、传统技艺为特色的项目,通过挖掘、弘扬、创造,使之成为当地新的经济增长点,例如发扬当地的传统工艺,开发当地产品的商业价值,以达到弘扬传统工艺和传统文化的目的。充分利用古村落的传统工艺推出特色旅游文化项目以吸引游客,既可推广本村的特色文化,又可发展文化的商业价值,实现文化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整合古村落的优质商业旅游资源,打造特色旅游景点和旅游线路,打响古村落的旅游品牌,传承古村落的文化传统,实现传承和发展的双赢局面。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1432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