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无形文化遗产,是最古老,也是最鲜活的文化历史传统,为了解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让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焕发新的生机,潍坊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非遗传承调研队成员于2020年8月17日走进潍坊市高密市文化馆进行交流学习。
本次调研对象是被称为“高密四宝”中的扑灰年画和聂家庄泥塑。莫言先生曾赋打油诗:“吾家高密东北乡,三贤四宝美名扬。”在实践开始前,调研队员认真观看简介,并翻阅文化馆提供的资料为下一步调研奠定基础。
品扑灰年画,叹民间智慧
扑灰年画是山东省的传统美术,我国独有的年画画种,仅存于高密市一地。2006年5月,被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据资料记载,扑灰年画始见于明代成化年间,盛行于清代,被称为“民间写意画”。通过与同样来参观扑灰年画的游客交流以及观看资料,调研队员对扑灰年画有了更多了解。所谓扑灰,即用柳枝烧灰,描线作底版,一次复印多张,艺人继而在印出的稿上粉脸、手,敷彩,描金,勾线,最后在重点部位涂上明油即成。在参观过程中,调研队成员看到多种多样的扑灰年画,不同形态,不同种类,色彩丰富,各具特色,看到饱经历史风霜却依然色彩明艳的年画,调研队成员不禁感叹创作者的技艺高超。在古代,没有先进的工具,凭借劳动人民的智慧和不断探索出的技巧,完成多道工艺,制成年画,这背后的智慧让调研队成员感到敬佩,同时也决心为传承这智慧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寓创新于古朴,赋泥塑以灵动
参观完扑灰年画,调研队成员来到泥塑展区。聂家庄泥塑作为山东省高密市聂家庄生产的泥玩具,始于明代隆庆、万历年间,距今有400余年的历史。工作人员向调研队成员介绍,聂家庄泥塑具有声、型、动、趣的独特风格,泥塑制作过程有取土、和泥、制模、磕坯、修坯、安哨、粘接、着色等十几道工序,每个过程又有着许多复杂的小细节。作为中国现存的一种古老的艺术品,历代传承人精益求精,始终坚持传承高标准,制成高质量的泥塑作品。
画面一转,调研队员又在资料里看到了几只不一样的泥塑。与平常看到的泥老虎不同,这些“叫虎”身上没有了传统的莲花,绿叶,多了文字、风景。“叫虎”的样貌变了样,京剧虎、动漫人物虎,让传统物件多了些年轻的气息。工作人员看到调研队成员惊讶的神色,主动介绍道,随着社会的发展,在致力于传承的同时,泥塑创作者开始在原有的图案中融入更多元化的现代元素以更适合现代的审美,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以便于争取更大的市场。高密泥塑新掌门人聂鹏曾这样说:“所谓创新,不过是以传统的形式回归。”
图为调研队成员正在参观不同形状的泥塑。
以初心担使命,以未来赢发展
如果说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摇篮,那么文化遗产就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文化遗产是文化的果实,文化的标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载体。在本次实践调研中,调研队员同时也意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仅仅依靠政府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相关遗产的自我创新发展,以提高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
随着时代的发展,历史文化传承面临越来来越多的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背后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质、民族凝聚力是不可忘却的,守护他们,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使命。同时,调研队成员在走访中也了解到,扑灰年画和泥塑越来越重视网络宣传,相信这样顺应时代发展的方式和创作内容的不断创新,为让更多人了解两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相信在未来也会有更大的进步和发展。
保护和弘扬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此次社会实践,调研队成员更好地了解了历史,了解我国传统手艺,激发调研队成员传承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意识,同时,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更多人了解到它们,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能继续发扬光大。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1361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