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提出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的理念。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建设生态文明,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顺应自然,保护生态让其能够绿色科学的发展是农业生产的未来可期。
2020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农业是人类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在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中,作物病虫害是影响作物产量与质量的最严重原因之一。植保1904班为顺应时代青年勇担当的号召,深入贯彻现代农业思想,充分利用专业提供的机遇与知识,在今年暑假成立了“绿色梦想——抗击病虫害”实践调研团。
青岛农业大学植物医学学院“绿色梦想——抗击病虫害”实践调研团,由1904班14名同学组成,由李洁老师担任学术老师和指导老师,与团队成员共同完成本次社会调研。团队主要依据问卷、走访等形式,针对农作物病虫害情况及治理措施进行一系列调研。以大力推广统防统治、绿色防控等农药减量措施为目的,以农业生产动力更强劲、产品质量安全更放心为成果,以农药减量、方法科学打造的绿色生态田园为发展基点,深入农村,走进农民,了解农业生产中病虫害情况,了解传统防治方法并在调研期间结合专业知识向当地村民宣传推广一系列绿色、科学、安全的害虫防治措施和知识。
倾听农民反映,了解生产现状
(图为杨斯淇同学在进行社会实践)
实践调研团成员杨斯淇同学在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的农基站进行了实地调研考察,她向当地负责人发放了调查问卷,并参观了生产基地,深入了解了农作物的病害情况,经过与当地负责人的交流沟通她收集到了以下几项资料:
一、除了我们肉眼可见的害虫,还有一部分生活在地下,温度湿度适宜是就上移到表面土层影响植物生长发育,造成严重的后果。冬夏条件不适宜时则一直在土层以下生存。防治方法目前采用的是喷洒农药,能够得到一定的控制。
二、当地的街道办事处会定时来到农户家取样进行搜查,所以当地防治病虫害的措施可以得到一定的落实。
(图为杨斯淇同学收集的病虫害情况)
经过这次的社会实践,杨斯淇同学反映到: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确实需要一些实习实践类的经历来丰富我们的经历和见识,课本上的东西固然是不够的,要想真正的学懂如何保护植物如何把课本上的知识变成现实少不了切身实地地来到田间地头与当地的农民一起交流一起讨论,当我们学到的课本知识和农民这么多年的经验之谈碰撞以后一定会迸发新的思路新的方法,这对我们的学习是非常有利的。
成员之一郝忆洋回到老家在栖霞市桃村镇及附近村庄开展了他的调研活动。
(图为郝忆洋同学在进行社会实践)
在调研过程中他发现大多数农民的种植施肥方式较为传统,农民对新型绿色农业的认识不全面,理解不深入,他们对于绿色农业能够给他们带来的收获效益也有很大质疑。其次,由于大量土地不平整及土地分配划分不合理的问题,农民无法开展大规模的机械化作业,生产过程基本都是靠人工完成,这直接导致人力成本提高,而经济效益却得不到相对应的提升,甚至有所下降。同时他实地走访了50余户农村家庭,得知当地大部分农民主要收入来源不是农业生产,而是外出打工。他也了解了当地种植作物虫害与病害的相关问题,农民在遇到病虫害时只是按照自己的经验与认知去施药,并没有相对科学绿色的防治指导。
(图为郝忆洋同学收集的农作物病虫害情况)
在本次实践后,他认为在传统农村发展绿色农业最大的问题就是农民对此的接受度,由于如今农村的农民普遍年龄偏大,思想比较传统,相比较于所谓的绿色农业理念,他们会更加相信自身经验。所以对于绿色农业发展首先要做的工作是对于农民意识的转变。调研团成员郝忆洋认为最有效的方法是,让农民亲眼看见有效的案例,由村大队划地作为绿色农业实验用地,让农民亲自感受到绿色农业的好处,相信这对于农民意识的转变会有着实际的帮助。他还通过调研发现调研附近的土地大部分都种植苹果,但是苹果的销售手段十分单一,几乎只是售卖成品苹果,并没有进行苹果的二级加工或者深加工,他认为可以另外修建苹果加工厂来加工果酱和罐头的形式来增加收益。当地作物类型单一,苹果的种植面积几乎达到80%,他个人认为可以种植一些应季蔬菜来丰富产业类型,增加收入。
素材组成员张程在济南西仙庄村进行了深入考察与调研。济南西仙庄村是张程同学的老家,熟悉的环境对她进行相关作物病虫害的研究十分有利,她在当地农民的带领下,在玉米种植地和黄瓜种植地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分析与讨论,询问这些种植地的施放农药。她将专业所学知识、资料与农民所陈述的常见病虫害情况结合起来,同时将所拍摄细节照片传到团队讨论组一起发现,询问指导教师,总结出以下关于玉米和黄瓜所遇病虫害的问题:
(图为社会实践成员发放的问卷情况)
在实际的观察中,她了解到了当地种植存在的病虫害以及农药的使用问题,其中玉米种植地主要存在玉米螟跟棉铃虫等病虫害,黄瓜普遍存在两类病状,一类是黄瓜霜霉病,症状表现在叶片出现了黄色小斑点,另一类是黄瓜红粉病,症状表现在叶片呈浅褐色病斑。
(图为张程同学进行社会实践)
对于农药的考察,她发现当地种植作物所需的农药使用量都是村民们自己按经验调配,缺少一些专业的防治指导,也很少涉及有关绿色科学的害虫防治措施。建议当地农民们针对每种农作物的自身固有的特点,通过询问高校和查阅网络资料来获取提升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的最前沿的农业知识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
(图为刘莉同学进行实践调查)
调研团成员刘莉同学深入了解了自己的家乡(福鼎市巽城村)关于农作物生长和病虫害预防的情况,并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她得出以下几点:
对当地(福鼎市巽城村)农作物的调查,了解到当地的农民主要以粮食类农作物为主,水果蔬菜类为辅。加上当地土壤的肥沃,村里有土地的地方就会有农作物。但是当地对病虫害预防的治理方面通常采取的传统的方法,通过各种农药的喷洒来解决。在她所调查的农作物(茶树,芋头,土豆)中,农民们都是通过人工的方式,进行种植,施肥,除草等等。当地自然环境较好,都是露天栽培,并且没有经受过严重的病虫害的侵蚀,一般都是受天气的影响,有时持续高温干燥,有时持续降雨成涝。面对害虫的侵蚀,都是通过喷洒农药,而其中农药试剂的使用量都是由植物的需求量而定,而对环境的承受能力的考虑几乎没有,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与伤害。
二、在调研过程中她还了解到当地的农业生产中未采取过绿色防控技术,对绿色科学的害虫防治措施政策也不了解,主要根据代代相传的方法以及街坊邻居的经验来栽培农作物。
其实不光是对于病虫害预防以及农作物的生长的了解让她有了不小的收获,她更是通过这次的活动,第一次感受到了社会实践的魅力,收获了前所未有的经验,她对这次的活动充满了好奇心与活力。在她所了解到的情况中,当地农民对农作物的栽培量,足以自给自足。大量的栽培量伴随的是农药的大量使用。然而在农民们解决病虫害的经验中仅有只有对农药的使用,严重缺乏对绿色农业以及绿色防控技术等专业知识的了解。而且当地关于绿色科学的害虫防治措施的政策尚未全面普及,再加上老一辈人的偏执,新型绿色农业在此地难以开展。这也是许多地方农村存在的普遍问题。
(图为刘莉同学在进行问卷发放)
最后刘莉同学说到:“很庆幸参加了这次活动,让我有了不一样的体验与收获,使我对该专业的学习又增添了一份斗志!”对于我们来说,社会实践不单单是完成任务,更是去走去看去了解自己的家乡,去深刻体会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去触摸土地去感受花香,这样我们才能思考祖国现如今存在的农业问题,从而运用自己的所学所知为国家献一份力,努力为实现全面小康的大目标而奋斗!
本次实践过程中,我们用实践来感受书本上的各种知识,让我们能够做到知行合一,我们切身感受到课本的知识是不足以让我们深刻了解到植物是如何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我们不仅能将这些实际看到的与所学知识联系起来,还能增进自己对大自然植物的了解,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和可能患的病虫害。这将更能激发我以后学习更丰富专业知识的兴趣,在病虫害方向上有更多发掘多可能。这样的实践促进我们既掌握所学的专业教学内容,又能够熟悉运用实践技能,对我们日常自主学习、课堂参与以及个人的实践能力和知识运用都有非常重要的帮助。
在本次实践,也让我们知道让绿色农业深入传统农村虽然是不易的,但是绿色农业能够在多方面持续不断的为农民带来效益,是值得的。比如说农药过量会定向选择出抗药性的害虫,让这一种甚至是一类农药在今后都不能达到好的效果。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了解到植物的生长过程,也更加熟悉它们在生长过程中遇到的病虫害。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我们会更加努力的学习,只为将来能更好的投身生产实践。
凝聚乡村植保情,共筑绿色中国梦!通过本次社会实践,我们亲自走向乡村,走进土地,实现学校与农村相沟通,知识与实践相联系。努力推动地区农业绿色发展,推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奋力书写新时代绿色发展新篇章!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1262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