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师牟宗三说:“少儿学习的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化的储蓄银行,中华文化最好的货币就是经典,在年幼时将最好的货币存在他们心中,他们长大后一定会知道怎么用。”这便是学习国学经典的意义所在。国学经典中的教育理念把人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而其中“童蒙养正”,就是其中的重要一环,它指的便是用圣贤智慧去陶冶孩子们的情操。而山亭拾翠社会实践队始终秉承着这样的理念,在带领孩子们体味国学经典的道路上不断努力着。
和童趣可爱的孩子们学习国学,不同于成人的学习那样严谨深刻,却别有一番趣味:曾虹琳同学带孩子在课余时间剪窗花,孩子沉浸在一张张花花绿绿的彩纸里,童心与古老的传统技艺碰撞出美好的火花;马紫茵同学监督孩子写字,为了让孩子养成端正坐姿书写的好习惯,总结出了“鼓励式,讲道理”的督促方法。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不同的时代孕育着不同的文化风格和文人。孙梦雪同学向孩子们以南宋词人周邦彦的一句词:“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为例,讲述了南宋词的总体特征:一种比较细微、封闭、有一点无力感的注重向内发掘的美学。如周邦彦特地的去观察一片荷叶上的露水,看那些露水在阳光出来以后是怎样慢慢干掉,以及一片片荷叶又是怎样刚刚从水面升起来的。没有宏大的视角和豪迈的强烈情感,但也自有其意义价值。龙凌霄同学带孩子学习了王维的一首山水诗《山居秋暝》,它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的山村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对隐居生活的满足心情。这些诗词的学习,让孩子们懂得这样的道理:恰恰因为诗词风格的丰富,才有了中华文化的多彩,诗词风格从没有高低之分。
郑玄注《周礼•地官•师氏》曰:“德行,内外之称,在心为德,施之为行。让孩子们在经典中得到熏陶,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行,是这次国学支教的重要任务之一。戴贝宁同学带孩子们学习了《世说新语》德行篇。其中有很多关于“孝”的故事,可见古代士人对“孝”的重视。通过学习这些篇目,可以让孩子们产生感恩父母的初始心态,为以后孝敬父母打下基础。曾虹琳同学教给孩子的《悯农》一诗,也让孩子们体会到了耕作的不易,节约粮食的道理。
在今天的支教中,一位小朋友说道:“国家和社会抗击疫情所付出的心血就像姐姐给我教授国学知识一样,是一个需要坚持努力的过程。”对于孩子们而言,学习先辈们用尽一生总结出来的道理在反思过去的基础上勇敢地面对现在和将来,这也是我们小队一直秉持着的理念:传承经典国学,弘扬优秀文化,让更多的孩子领略到国学文化的精华。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1080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