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继续进行,今天我们仍然采取从网上搜集胶州秧歌资料的方式进行探索。我们了解到了在胶州很有名的秧歌地点——胶州秧歌城广场。胶州秧歌是广场艺术,都在村落的空地演出。每到一地的习俗为迎秧歌、拜庙、拜爷、演出、领赏,演出分早、中、晚三场。解放后,这种演出习俗也随之消失。1860年后,在胶州秧歌的基础上,创立了秧歌小戏,1957年,胶州秧歌进京演出,博得好评。之后,全国150个文艺团体先后来胶州市学习胶州秧歌,北京民族舞蹈学院还将胶州秧歌列为必修课程。1991年的“中国首届秧歌大赛”中,胶州秧歌获优秀奖。
老秧歌城广场对于胶州人不仅仅只是个广场,更多的是百般的情愫。广场上举行过很多大型文化活动,一直是是胶州人业余文化生活的地方。大家一起在这里跳过舞,唱过歌,打过桌球…而是,关于这个地方的回忆一直留存。胶州人民都认为曾经获得的不仅是生活,更是一种难以割舍的感情,尽管岁月变迁。近年来,由于设施陈旧,硬件落后等问题日益严重,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城市更新发展和市民休闲活动的需求。时至今日,为顺应发展,秧歌城广场基本完成改造整治,越来越多的市民聚集到广场,这里依然是胶州人的精神“地标”。
其实胶州秧歌同其它民间舞蹈一样,有其自身的风格特点。它是以明快、舒展、富于韧劲的舞姿和细腻、泼辣的情感以及流动中特有的“三道弯”体态,赢得了人们的赞誉和欣赏。我们认为胶州秧歌的要领主要突出一个“扭”字上。民间表演者踩着锣鼓点,扭的袅袅娜娜、三弯九曲,当地人称为“扭断腰”或“三道弯”。
随着发展,胶州秧歌也逐渐由原来老百姓的一种自发性、季节性娱乐活动,转变成为一种有组织、注重效益的社会性文化艺术活动。我们必须将秧歌的保护与传承进行到底,保护秧歌确实是我们每一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秧感秧情,值得被铭刻于心。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发扬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种义不容辞的责任。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0938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