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新兴城市,东营紧随时代节拍,于5月12日印发《东营市商务局推进夜间经济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按下地摊经济重启键,是促进就业之利器、发展经济之需要、稳固民生之举措。8月8日,烟台大学人文学院“微亦足道”社会实践队东营分队队员就所在地周围展开实践调研,探讨“地摊经济”的发展现状与潜在问题。
上午5时,位于两社区之间的街道已停靠大大小小20余摊位,多为夫妻搭档,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早市。早市主要经营早餐,不同口味的摊位为社区居民提供多样的早餐搭配。据实践队员观察与采访,最早的一批食客多为社区周边的建筑工人,7时左右,“上班族”“学生党”多起来。实践队员被一家富有创意的摊位吸引,摊主是一位十岁孩子的母亲,她卖的饼各种颜色、各式形状,食客可根据牌子上的卡通图案买到“个人定制”烙饼。提及如何产生的这种想法,摊主认为孩子触发了自己的灵感,孩子平时不好好吃饭,但喜欢吃一些奇形怪状、花里胡哨的零食,把三餐换一种方式呈现或许小孩子会喜欢。
一圈走访下来,实践队员发现,过去地摊未被明令保护的时候,城管与摊贩之间的“斗争”往往两败俱伤,于早餐摊主来说,上午不到9时就要收摊清场,每天都要损失很多顾客,很多份早餐卖不掉,白白浪费,每天晚上都要计划着少做一些减少损失。于城管而言,秉公执法本无可非议,但劝阻过程中难免发生口角冲突,处理公事左右为难。地摊经济放开后,于上班族来说也是福利,在排队等公车的时候顺便买一份早餐不至于空腹上班,为一天注入精气神,时间充裕的时候落座就餐,不用担心摊主着急收摊影响进餐。由此可见,地摊经济的开放,牵动着社会的神经末梢,城市温度正被润物细无声地传达着。
中午的地摊主要位于菜市场等固定的地点。这些地方摊位各有编号,多为职业摊贩。摊贩反映,疫情期间蔬菜水果价格普遍较低,疫情过后部分商贩恶意压价,严重影响了地摊收益。周边有两家实体店,主营副食,兼营果蔬,实体店老板表示,“地摊经济”确实对实体店的生意产生一定影响,分流了部分客户,但是总体而言,疫情过后市民消费需求上升,消费人群剧增,且柴米油盐作为生活的刚需,虽然同行之间竞争大,但是对生意产生积极影响。
东营河口的中心商业区位于银座、大市场等多个商贸点、商铺街组成的区域,过去的零散摊位用地被一排排实体店铺占用,实体店铺多以经营服饰鞋帽为主。河口区受到疫情轻微影响,大多实体店铺虽未关门歇业、保持营业,但疫情期间市民出行受限,戴口罩降低出行意愿,实体店铺生意冷清,受访的实体店家表示,疫情期间采用线上直播、建微信群聊、朋友圈互动、不定时惊喜等方式吸引顾客线上购买,疫情后,这一手段也继续发挥宣传作用,社会各方面逐渐步入正轨,实体店铺也正式进入生意的“复工复产”阶段。河口区的夜市主要位于公园(鸣翠湖、黄河公园)、体育场等地,主要以娱乐休闲为主,儿童娱乐设施成为一众人的去处,在让儿童获得快乐的同时进一步增进一家人的感情,也让城市的低收入阶层通过这些“流动资产”获益。
在一天的调研中发现河口区地摊经济目前存在的问题:其一,占道经营,阻碍交通,导致汽车排放的尾气增多,夜市开放,视线不清易引发交通事故;其二,喇叭自动喊话影响周边居民休息;其三,出售商品质量良莠不齐,地摊经营门槛低、受众广,安全问题难以保证;其四,经营过后,满地垃圾,环卫工人作业压力加大,影响周边环境;其五,部分摊主不规范经营引发市民矛盾。实践队成员还与一批青年志愿者积极行走在摊位之间,捡拾摊位遗留的、市民随手丢弃的垃圾,并劝阻市民与摊贩的不当行为。
“微行为”,亦足道。地摊经济从过去不入流的边缘地带移步至新高度,以更加接地气的方式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微亦足道”社会实践团队在接下来的几天将继续跟进地摊经济与复工复产动态,通过镜头捕捉鲜活素材,为团队“纪录片+情景剧”的最终出炉备料。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0871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