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铜陵8月18日电(通讯员 甄慧)西方汉语学家曾经说过,中国有两个长城,一个是北京的长城,另一个就是汉字。这一绵延着中国文化精神的“万里长城”,正是切入中国传统文化最好最便捷的渠道。为弘扬传统文化,8月8日,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赴铜陵市儿童福利院线上支教团队依托自身专业技能,开展篆书课,为孩子带来鲜活的传统文化知识。
绝知此事要躬行
记者采访后了解到,在活动前期策划阶段,队员认真思考支教内容,不到两周的时间让孩子学有所获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考虑到孩子的接受能力,志愿者最终决定向他们介绍篆书知识。一节课45分钟,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孩子化知识为兴趣?任何一门好课程的开展都不是看上去那么简单轻松,即使对一门课程感兴趣,但真正要让学生弄懂、明白绝非易事,首先知识的输出就很关键,网络授课没有现场感,如果只是大而化之地列个大纲,依靠临场发挥,效果必然不尽如人意。
据悉,负责篆书课程的队员为了保证课堂质量,多次演练课堂内容,力求落实到一字一句上,在经过了多遍打磨后,一篇五千字的逐字稿终于诞生了。“上好课,把我的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教给孩子们,希望他们在学篆书的时候能像学画画一样感到有趣好玩。”志愿者甄慧如是说。
汉字魅力共追寻
“大家想一想,我们为什么要来专门讲文字?你看在西方,无论是教文学的还是教语言的,都没有教文字的,这是为什么呢?”课程一开始,志愿者首先抛出一个问题吸引大家的注意力。在孩子们转动小脑筋想时,志愿者缓缓地给出了答案,“这是因为西方没有字的概念,只有词,中国从字开始说起是因为在中国认字是第一位的。”在学生对一个知识还不了解时,不要强求得到一个中规中矩的标准答案,老师需要做的是引导孩子思考,让孩子随着老师的声音渐渐涌现自己的话语,这样的教育前期虽然缓慢,但孩子们能够茁壮成长
“这两个是什么字?”“牛和羊?”孩子们活跃起来,纷纷抢答,屏幕上孩子的脸庞流露出一丝迷茫与好奇。为了让学生从汉字当中了解到悠久的传统文化,志愿者向孩子们普及了一些知识,原来在古代祭祀品当中用得最多的就是牛和羊,但并不是整头牛整头羊拿出来,而是供的大羊头大牛头,供的多了,就把这个特征给突出来了。古人造字有其自身的文化战略,汉字作为传道、受业的一个符号,向人们展示的正是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
苔花如米犹可期
“这是小助!”“小唐,你的名字在那!”志愿者甄慧将每一个孩子名字的篆书写法一个一个地展现在PPT上,让学生们找出自己的名字,课堂顿时热闹起来,孩子们不仅认出了自己的名字,还帮忙认出了其他人的,对于孩子们而言这是一趟神奇浪漫的远足。
“我会写自己名字的篆书啦!”记者采访后了解到,早在实践开始之前,队长谢彦英就准备好了米字格纸给福利院寄了过去,孩子们举着刚写好的篆书,兴冲冲地向志愿者展示,即便隔着屏幕也能感受到学生满满的热情,队员们也不甘落后,纷纷举起自己写好的名字,向屏幕另一边的孩子们示意,俨然是两支队伍跃跃欲试,都想争取荣誉。
汉字绝不仅仅只是用来记录语言,它更是作为记录传统文化的一个符号而存在,犹如精灵一般的小小汉字,其典型性、朴实性、悠久性无与伦比。从一个字可以孤观中国文化,这是对传统文化进行审视的一个独特视觉,众多的汉字,把它们成批、成系统地加以考察,就可以对传统文化进行圆览。如果将这一视角教给孩子,让孩子在启蒙时期接触古文,学习篆书,了解汉字的构造,当童真遇上篆书,那么更大的潜力和创造力将会显现。因为拥有一颗童心就拥有了开启任何一扇门的钥匙,传统文化将会得到更好的传承。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0830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