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8月9日,我所在的“凤韵”实践队前往山东省潍坊市高密市对高密茂腔进行调研,这一路下来感悟颇多,收获良多。
刻板印象:表演茂腔的都是中老年人
我们设计的调查问卷当中有这样一个问题:您认为高密茂腔如今不流行的原因(多选),调查结果显示,有超过一半的人都认为“表演者年轻人少,吸引力小”。在实践之前,我们几个实践队员也以为表演茂腔的都是中老年人,真正采访参观的时候发现我们错了,“表演茂腔的都是中老年人”这一看法只是我们的刻板印象。
我作为土生土长的高密人,从小就受到高密茂腔的熏陶。小时候村里会有关于茂腔的演出,一般有什么重要活动都会请唱茂腔的人来表演。我们村里就有一个专门唱茂腔的演员,是个旦角,按村里的辈分来讲我还要叫她姑姑。我跟着爷爷奶奶看过好几次村里茂腔的表演,小时候也不懂,也就跟着凑个热闹,只是惊奇他们是用方言来唱戏,别人鼓掌的时候我也跟着鼓掌,表演的大多都是四五十岁的演员。可能是小时候留下的印象,总觉得唱茂腔的人年龄都偏大。
这次实践以后我才知道原来还有很年轻力量在推动高密茂腔的发展。我们这次实践有幸有了一次随行的机会,前往艺博园观看茂腔剧目彩排。带队的李主任领着我们上了大巴,车上都是跟我们差不多大的高密茂腔青年团的演员。这些演员们都化着淡妆,青春活力、朝气蓬勃,如果在外面偶遇的话根本就猜不出他们这样的一群年轻人是表演茂腔的。
前往艺博园的路上我们还发了几份调查问卷,让他们帮忙填一下,我斜后面的姐姐特别活泼,每填一道题都要念出来。当填到“您认为高密茂腔如今不流行的原因时”,她说“怎么办,除了‘表演者年轻人少,吸引力小’这个选项,其他的我都想选。”除了问卷本身,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我们大众对高密茂腔了解的局限性,原来表演茂腔的演员并不是只有中老年人。茂腔演员一直都有很多新生力量,而我一直都在用自己的固态思维去看待茂腔演出,这次实践彻底打破了我对高密茂腔表演的刻板印象。
三代相承:不变的是热爱与坚守
艺博园内的戏台在二楼,三米高,舞台并不大,需要容纳32位青年茂腔演员在上面表演。舞台两侧有半米高的护栏,最外面是开放的,一不小心就可能掉下去。这次青年演员们走出训练室来到艺博园,主要是为了传统剧目《罗衫计》的彩排。上台表演的演员们必须穿上厚重的戏服,室外30度的高温,他们一连彩排了一个半小时。几十米开外,他们演唱和演奏的声音依然听得清清楚楚,一板一眼,没有丝毫懈怠。高温阻挡不了演员们的热情,高温也消磨不了演员们的意志。
他们对舞台的尊重和坚守真正地触动到了我,舞台下面其实除了我们几个实践队员以外没有其他观众,但无论观众多少与否他们都会很认真的表演。“紧握舞台一个梦,不怕千锤百炼到巅峰,我将唱着我挚爱的歌,直到人生最后一分钟,直到生命结束之前下台一鞠躬”,《坚持》这首歌的歌词对他们的描述最为贴切。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他们背后付出的艰辛是我们看不到的,每一次的舞台表演都凝聚了无数人的心血,这样的舞台值得所有人尊重。
在艺博园内排练的还有夏庄清明茂腔剧团的演员们,他们表演颠花轿,这些表演的人都是叔叔、爷爷辈的。他们休息的时候我们跟其中一个爷爷闲聊,提起茂腔的时候爷爷的脸上一直挂着笑容,眼睛也亮亮的,“从小就听茂腔、学茂腔,喜欢茂腔,高密人就爱听高密茂腔”,这样的一份喜欢,爷爷坚持了几十年。爷爷是吹笙的,笙就放在了他的两脚边,谈话的时候时不时的摸一下,对自己表演的乐器很是珍惜。在爷爷的眼中,我看到了“热爱”二字。他们的热爱与坚守,是我们很多年轻人应该学习的精神。
茂腔是如此地有魅力,我之前一直在雾里看花般浅浅地观望,曾未真正地拨开迷雾,真正地去认识它,作为一个高密人却不了解高密茂腔,真是惭愧。人们都说“不看戏曲的人,枉做中国人”,这句话在理。如今的社会,我们这些青少年们的注意力已经转移到流行音乐、影视和网络,似乎已经忘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其实,当我们细心地欣赏像高密茂腔这样的戏曲时,我们就会发现它们犹如一个个精彩的历史故事,将历史的画卷一一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将我们带入了历史的隧道,让我们身临其境,让我们感慨不已。
通过这次实践,我真正地感受到了茂腔的魅力所在,重新认识了高密茂腔,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认识到自身责任重大,传承高密茂腔光靠老一辈人的坚守是不够的,每个青年人都要担负起属于自己的那份责任,为传承发展高密茂腔贡献力量。传承并且弘扬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通讯员:高徐)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0589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