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师“走进沙滘”社会实践队走进乐从陈氏大宗祠,探索商贸城市化背后的祠堂之美,领悟独特的岭南古建筑风情。
漫步走去乐从沙滘的河畔,走向河的对面,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古韵十足的建筑,这座藏在清末民初的乐从沙滘里的,堪称岭南文化建筑的明珠与典范的建筑,就是我们今天要去探索的广东两间最大的祠堂之一——乐从沙滘陈氏大宗祠
乐从陈家祠,又称沙滘陈氏本仁堂,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竣工于二十六年(1900)。祠堂由当地陈姓子孙集资兴建,建筑布局和形式仿广州市陈氏书院,被称为广州陈家祠的姐妹祠。陈家祠建筑占地面积近4000平方,面阔五间两路、深三进,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结构。属于典型的岭南抬梁式木结构硬山顶建筑。
与广州陈家祠一样,这里,也充满各种讲究的建筑细节。
一来到祠堂,首先注意到的是便是祠堂门口的设计,与以往的祠堂不同的是,祠堂门口没有了两座大的狮子石像。当地人认为在门口放两头狮子,会镇住了村里的人,因此,人们把狮子放在了正大门的屋檐的两边,以此寓意能够更加高瞻远瞩的看世界。而狮子也成为了这座祠堂的守护者。同时,祠堂的义务讲解员霞姐也向我们讲述了这个狮子的民间传说,据说,当年,狮子进村偷吃,被发现后,狮子被村民追赶,村民追赶狮子来到祠堂这边后消失了,原来,狮子是跑到了屋檐上端,从此乖乖的在这里守护生活在这里的人们。
进入祠堂,来到中座,一抬头,就看到一条拱廊上满是细致入微的木雕。祠堂的义务讲解员霞姐告诉我们,木雕里说的全是耳熟能详的老故事,有穆桂英挂帅、有八仙贺寿、有桃园结义……细细数下来一共有40段这么多
色彩斑斓的屋檐上,也记录了当时修建陈家祠的建筑公司的名称(如图中的周满记造,其中,周满记就是当时的建筑公司)。陈家祠檐墙上所造型的典故人物、祥禽瑞兽、花鸟鱼虫、器皿图纹神态生动,粗犷细腻皆有,且雕(塑)必有意,意必吉祥,蕴藏着深厚的岭南传统文化。
祠堂的装饰运用了壁画、石雕、陶塑、灰塑等技艺。高达2米的屋脊上有砖雕陶塑的人物山水、花草鸟兽;“八仙贺寿”、“桃园结义”、“六国封相”、“大闹天宫”的雕梁画栋、玻璃装饰在祠堂随处可见。使人产生“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之感。
当年人们用石灰、草根、糯米粉、红糖等材料完成了正脊上长达25.1米,高达3.39米的灰雕,这些灰雕,直至今天也被当地人引以为傲。祠堂内的柱子下,有坚实的石柱础,以防止柱脚腐蚀或碰损。柱础亦是展现祠堂构筑艺术之处,形式多样,;陈家祠内的柱基大多为复合式柱基
当地讲解员讲到祠堂大门的两侧的窗口开了阳台,这样的设计布局在祠堂中并不常见,屋檐上方的石雕工艺手法精湛,人物神情也栩栩如生,运用了典型的岭南民间宗祠艺术建筑和装饰艺术。
中座堂上悬有一块当代名家陈仲明的手术的本仁堂板匾,重达千斤。堂上也有一张一米多高近2米长的神台,此神台重达3吨,用名贵木材打造,雕花精美。祠堂上盖的桁角、横阵、顶托、栋梁之间均如钩榫,整间祠堂连一颗铁钉也没用过。
经过三次的细访以及配合上陈家祠的讲解员的讲解,我们社会实践队的队员对陈家祠的建筑特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也更加领悟到这个具有百年历史的古建筑的存在价值和它的古韵。我们在观看拍照的同时,也不禁感慨,沙滘人民的智慧与勤劳。
作者:梅颖琛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0499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