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来自十堰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武汉分队社会实践队员,来到位于武汉昙华林深处的篾扎风筝非遗传承人陈士荣家中,开展“纸鸢乘风,飘扬千里”的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活动。
图为陈士荣老师向湖汽队员展示京剧脸谱风筝。启为创新团队- 樊汉奇 摄唯有创无止境,方可遨游千里
中国传统风筝制作技艺起源于汉朝,盛于唐朝。陈士荣制作风筝时,会将神话故事中的风、火、雷、电、雨等元素画在风筝上,也经常观看各种京剧频道并且使用京剧形象画于风筝上。“这样后人看到我的风筝时,也就知道很多古老的神话故事了。”他说。陈士荣是武汉市风筝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制作传统手工风筝已经30余年了。1995年,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的称号。他的风筝作品多次走出国门,到美国、法国、韩国等国参加展览,参加过众多国内外知名的风筝比赛。陈士荣老师制作风筝造诣非凡,融合了所有的风筝的优良特点,还率先制作出双人三线风筝,使风筝观赏性、娱乐性以及运动性都有大幅提升。陈士荣老师告诉队员,即使是这种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只要核心内容不变,都可以进行再创作,这样在当代才可延续其生命力。
图为陈士荣老师手把手交队员篾扎风筝。启为创新团队- 樊汉奇 摄
在传授队员编制风筝时,陈士荣老师拿出各种小式样的风筝,其皆为形象丰富的京剧小人物,生动活泼的形象瞬间映入眼前,激发了队员的制作热情。陈老师告诉实践团队,“其实我用的材料简单、制作简单,成功率高。”陈士荣别出心裁,独创了不少妙招。在他家的阳台,收集了不少废旧的凉席,撕下一根,用刀刮平就成了做风筝用的竹篾。电工用的黄腊管,被他剪成一节节的,取代线绳绑扎风筝,便于拆卸折叠收藏。其实这些风筝的支撑材料都是从别人不要的竹床上拆解下来的,因为市面的材料质量不行,反而我这找的竹签再加工之后性能却是非常好的,既节省了成本,也让风筝飞行稳定性更出色,这也是很多风筝手艺人所很难发现的。
当队员接竹签卡扣时,陈士荣老师告诉我们实践团队,以前的风筝是很难拆卸的,但是我发明这个卡扣设计,可以使风筝轻易拆解而轻松放入书包中,但是又因为风筝的大下不像鞋子有码数,不同大下的风筝会用到不一样的卡扣,这也是这个设计的难点,而我的方法就是使用易拉罐瓶,用剪刀把锡片剪成锡条,捆绑到竹签上面,依据不同大下的风筝就可以相对应的卡扣,不仅随机性高而且耐用,这也使风筝的可玩性和便携性大大增强。听到这里我们队员不由的赞叹原来风筝的学问还是挺深的,创新的设计确实可以让风筝各方面与众不同的,这也使我们感觉手中的风筝是有分量的。
没有多言,陈士荣老师递给队员锡条卡扣,便投入于学习与制作风筝的过程里。
传授育人,方有非遗技艺
当队员们询问陈士荣老师关于如何宣传和传授非遗技艺时,陈士荣老师告诉队员们,自己经常会去各个不同的学校教授如何制作风筝,下到小学上到大学,没有一个没去的学校,还说在教小学生时,因为他们年龄小,只会教些非常简单小巧的风筝形状,而到大学里自己会从简单技巧教到大型风筝。可见陈老师有着良好的教育手法,在队员谈述到弟子上时,陈士荣老师也很自豪,其弟子早已出师,自己非常放心。
图为陈士荣老师与队员谈述自己的传授经历。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樊汉奇 摄
陈士荣老师告诉队员,一个非遗人,不仅是要会这一行,还要爱这一行;一个传承人,不仅要教,还要会教,所以我很想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我就必须得做好这两点,成为真正的非遗传承人。队员们听到这里,仿佛又对非遗文化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更加坚定了对非遗技艺与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决心。
在最后队员都大致掌握了风筝编制的基础操作,拿着半成品让老师进一步加工,也互换了各自的联系方式,希望后期在家中也可制作风筝。
图为湖汽队员与陈士荣老师共同合影留念。启为创新团队- 樊汉奇 摄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0467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