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人人待在家中已有许久,我的生活似乎少了点“正事”,日子也过得浑浑噩噩。恰逢暑期三下乡活动的开展,我迅速地报名了这个有望能够为我的生活添点乐趣的活动。
此次实践活动旨在通过考察当地方言文化,来了解方言文化的魅力,为传承方言文化贡献一份微薄之力。这对我来说属实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在平日里,我最频繁使用的就是普通话,在生活中也鲜少会与人说起家乡话。方言对我而言,就像是习得的知识包,只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中才将它拿出来使用。我对家乡话也并不是那么精通,更从未去了解过方言文化。
前期实践团队在线上与线下进行了问卷的收集,在进行问卷分析时,其展示的数据竟是让我大吃一惊。能够用方言进行日常交流的的人数占比将近五分之四,对方言文化有了解的人数也达到三分之二。我有点自惭形秽,深感自己对于家乡话了解过少。也因为这一点,使得我在此次的实践活动里收获颇丰。
“书到用时方恨少”说的大概就是我此时的境况了。近日来我都执着于寻找关于家乡话的资料、视频,更缠着爷爷奶奶和自己用家乡话交谈。吃饭的时候,对着满桌的菜肴,瞪着好奇的眼睛,看到一个问一个,“鸡蛋用家乡话怎么说?”得到回答后又指向别处,“那这个绿油油的菜呢?”。从爷爷奶奶嘴里说出的家乡话软软糯糯的,如同莲子汤一般。我似乎也回到幼儿时的牙牙学语,觉得自己口中吐出的字字句句都带着一股魔力,十分有趣。
除了恶补了自己的家乡话,我还了解了同个县市的方言。每个地方的方言都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真真切切地映实了“三里不同调,十里不同音”这句话。
此外,我还发现了自己也算是了解一点方言文化的。从小我便喜欢看些戏剧表演,而泉州戏曲界南音、梨园戏、木偶戏、高甲戏与打城戏这“五朵金花”都是通过闽南话来演绎的。
口语化的群众语言经过艺术化处理变成了人物语言的性格化,方言可谓是戏剧文化的载体。在进行初步的调研,我拜访了当地时常表演布袋木偶戏的魏老师,见到了栩栩如生的木偶,还学会了简单哼唱几句。在回家的路上,我一路蹦蹦跳跳,觉得甚是有趣,就连平时觉得聒噪的蝉叫声也觉得些许动听。
根据疫情防控要求,团队的伙伴们仅在所处当地县进行实践,这实际上相当于扩大了实践的地区范围,当然,也扩大了个人的工作量。当我们拥有八个人的时候,我们可以发现八个不一样的方言文化。我们一起进行实践方案探讨,会为了一个伙伴提出了创意点子而欢呼雀跃,会为了难以克服的实践困难而绞尽脑汁,会为了伙伴所分享的方言文化而新奇不已。 我也理解了什么叫做“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在以前的团队合作里,往往都是大家为了共同的目标进行分工协作,而这次,我们虽然是一个团队,但是我们却在各自的地方进行实践,并且最终给予给团队的将是硕果累累。
为期七天的实践活动已经结束,生活又恢复了平淡,写下这篇文章时,我的脑海中不断浮现起所经历的片段,觉得十分感激。我感谢有了这样的机会让我更了解方言文化,还认识了这么一群伙伴!
闽地方言文化实践考察队
林双玲/文
2020.8.8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0429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