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佛山8月7日电(通讯员谢雨玲)为了弘扬石湾陶塑技艺这一非遗文化,找寻石湾非遗新的推广模式,实现石湾非遗的自身造血。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南夏”暑期“三下乡”调研实践队于2020年8月7日星期五来到潘汾淋艺术馆,拜访了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潘汾淋老师。
破传统桎梏,寻传承新法
“石湾陶,景德瓷”,石湾陶瓷由日用陶器基础发源,从新石器时代后期一直发源至今。2006年5月20日,该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实践开始时,队员到达潘汾淋艺术馆拜访了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潘汾淋老师,得到了潘老师的热情接待。潘老师接触陶瓷行业已经有三十多年的时间,由于首创烧制蚂蚁这一类别而被人称为“蚁王”。潘老师在这一行中淫浸多年,对于这一行的各方各面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在队员问到如今石湾陶塑技艺的传承面临的越发严峻的问题时,潘老师引用了齐白石先生“学我者生,像我者亡”这一句话,提出作为老师,要教给学生创作理念和基础技法,但也应鼓励学生根据他们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创作,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同时,潘老师还认为靠个人作品来引导传承才是艺术家最大的魅力。
同时,美术学校也正在传承石湾陶塑方面做着努力。潘老师表示,石湾之所以没有景德镇出名,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佛山没有专门的陶瓷学校。团队成员了解到,现在广州美院预备在佛山开设分校,学院也在尝试学院老师与大师双轨教学的新模式,以探寻石湾陶艺的新发展。这也让团队成员对石湾陶塑的传承有了更加乐观的预期。
潘汾淋老师正在给队员们讲述他对石湾陶塑传承的思考。邹艳玲 摄
创传统之新,求技法变革
接下来,潘老师带领团队成员参观了他的作品。满馆的陶瓷作品琳琅满目,瓜果动物的神态栩栩如生,令队员们目不暇接,惊叹不已。在参观到作品《田园飘香》时,老师表示,他一直在追求陶艺制作技法的创新。他研究出了“潘十八法”,使陶与瓷能够一次烧成。《田园飘香》这一作品便是陶与瓷完美结合的代表。由此队员们更加深刻地了解到,一个行业想要发展,想要变得更加繁荣昌盛,想要继续传承下去,创新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图为潘汾淋老师作品《田园飘香》。 邹艳玲 摄
同时,潘老师还在研究灰烧之法。由于环境问题,柴烧的方式受到限制,而柴烧而得的效果却又不能抛弃,于是潘老师收集了烧成的灰配成配方,尝试着在普通窑中利用灰烧达到柴烧的效果。在交流的过程中,潘老师表现出的无变化无发展的理念让团队成员受益良多,让大家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创新在石湾陶艺发展中起到的举足轻重的作用。
出石湾一隅,拓全球视野
在采访的过程中,潘老师时刻表现出他的全球化视野。团队成员了解到,潘老师考虑到国内外认同度的问题,于是开拓了陶瓷瓜果这一类别。如今,一些石湾陶艺人不愿走出石湾,难以求变,使得如今石湾陶塑技艺的发展遇到一些困难。但我们都知道,石湾陶塑作品如果想要发展,就不应该囿于石湾,甚至不该仅将视野放在国内,而应该尝试将石湾陶塑作品推出国门。传统陶塑作品多富有中华元素,而外国人不懂中国历史,读不懂这些作品里的内涵,就不会愿意去了解,更遑论让石湾陶瓷走出国门。而瓜果这一类的作品的欣赏不需要历史和文化的沉淀,是具有世界性的东西,且老少皆宜,很多人都能欣赏。潘老师说,正是因为这,他才会开拓陶瓷瓜果这一门类。团队成员通过潘老师的讲述了解到,这样的创新能够打破中外的文化壁垒,推动石湾陶塑更好地走出去。这为石湾陶塑技艺这一非遗的推广提供了新思路,开拓了新的发展空间。
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南夏”暑期三下乡调研实践队成员与潘汾淋老师的合照。邹艳玲 摄
世人皆道石湾陶塑为蒙尘之珠。它传承千年,几经周折与变迁,却如源远流传的中华文化般从未断绝。其魅力从未减损,灵魂亦从未消逝。无论时代如何改变,其韵味永远回味悠长。而随着时代发展,人们观念的变化,它的发展却逐渐由盛转衰。但今天当“南夏”队员们来到潘汾淋艺术馆,潘汾淋大师进行了深入的交谈后,大家才无比真切地感受到,直至如今,石湾镇乃至世界上仍有一代又一代的人会被它所吸引,并投身于使其重新进入大众视野的事业中。他们求新求变,孜孜不倦地为它找寻新的发展道路。他们的创作之手亦是拂尘之手,通过他们的努力,团队成员们相信,石湾陶塑这颗蒙尘之珠终会有重新熠熠生辉的那一日。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0351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