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处千里外,心在咫尺间
——阳光协会支教团成员吴芳琳
细雨如丝,紧促而有节奏地滴落在窗沿,一如我当时的心跳。
我焦坐在电脑屏幕前,目光聚焦于右下角的时间上,眼望着它缓慢地变化着数字。再过几分钟就是我支教的第一节课,也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作为老师给孩子上课。我的思绪复杂,一半激动,一半紧张,合着期盼而又惶恐的矛盾心情,杂糅在雨滴里,跃动,连绵。
前夜,我在床上辗转难眠,一边畅想着与孩子们初次见面的场景——青涩地向他们进行自我介绍,进而按照既定规划自然引入主题。他们会向我投来熠熠闪动的求知目光,会因我偶尔的趣味环节而开怀发笑;而另一边,我又会忧愁于未来可能面对的困难:
前所未有的线上支教,是机遇,亦是挑战。它给予我们更充足的时间与资源进行课程规划与筹备,也使得课程跳脱了书本与黑板的窠臼,有了更鲜活丰富的模式的可能。但同时,它的空前性亦会带来许多未知的难题:由于所有课程都是以网络为媒介,无法直接面对面交流,山里的孩子是否都能上网、网络是否流畅,以及千里的阻隔是否会营造疏离感、挫伤积极性成了我萦绕不息的担忧。
所幸孩子们的家庭经济情况比预想中要好,通讯设备的普及保证了活动的顺利进行。但低糜的课堂氛围亦是我始料未及的:网络的隐蔽性成了天然屏障,无形中加大了交流的隔阂,孩子们有权不开也不愿开麦开视频,使得我无法对他们进行最直观的观察和了解。之前设想的流程被推翻,初次授课在适应期的慌乱无章中惨淡收尾。
我开始借鉴其他老师的上课方式,询问前辈经验,以觅得提升学生积极性的方法。一方面,他们虽是山区孩子,但同样也是中小学生,对老师难免有种全国学子共有的敬畏心理。换位思考,我作为学生,在平时课堂上也会怯于发言,更别说是在线上上课了。另一方面,他们虽是学生,但也是山区的孩子,往往有许多难以言说的酸楚与苦痛。他们也许与父母相离、缺乏关爱,也许学习枯燥、生活维艰。这些使得他们的心灵更为敏感内向,从而不易进入他们的世界。对此,我们应成为相对之下更外向的存在,主动向他们迈出步伐,打破千里之外的局限,努力在两者间架起一座桥梁。
还记得第一次与我一对一辅导的孩子沟通的时候,她的语气拘谨而又小心翼翼。当我为她指出作业的错误时,她倔强地辩解。那一刻,我似乎体会到了她坚强外壳下的惊慌与脆弱,明白了他们需要的是更多的鼓励与认可。当我与她协商辅导内容时,她说她希望能有更多的练习,我一瞬被她的勤奋上进所感动到了。如若他们渴望启航,我们怎么忍心不为其助力扬帆,支教的一部分意义,不正是激起他们内心勇于求知、乐于求知的浪涌吗?
之后的授课渐入佳境,我教授的是初中英语。首先登场的文字游戏形式让学生们在看故事的过程中学习英语,孩子们也逐渐放开自己,敢于回答突如其来的问题,即使他们有时也不确定答案。随后我再围绕某个话题讲解中西文化的差异,穿插以初中应备英语知识的引入或巩固。这些孩子身处山野,我们应为其开脱思维与眼界,为其插上翅膀,助其见识、关照到千里之外的远方。在一次我正要总结中美消费观念的不同时,一位同学已先于我在讨论区输入了答案。我一时欣喜不已,暗叹这些孩子不可小觑。只要他们愿意,只要条件允许,他们与万千普通学子并无不同,甚至能更为优秀。
支教的时间短暂,但师生的心已逐渐串联起来。线上支教,终归会留有这一模式固有的遗憾:我无法听到所有孩子的声音、看到所有孩子的笑颜;无法与他们同坐屋檐下,促膝长谈;无法深入他们的内心,与他们共担生活的苦与乐;无法踏遍每一处山路与沟渠……但这一切,也使得我们之间所有珍贵的回忆都浓缩在了课堂里,使得短暂的课堂变得更为纯粹而丰盈。那一声声简单的“老师好”“老师再见”亦成了莫大的犒赏。
我深知自己的课堂无法给孩子们的英语学习带来巨大或是根本性的提升,若是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他们对英语的兴趣我亦已知足。一己之力终归渺小,但我知道,在我背后的是拥有15年历史的支教团队,它的能量会绵绵不息地播撒在幽远的山间,一批接着一批,一代接着一代,不断拉近着我们与孩子的距离,孩子与外界的距离。
我曾将孩子们的名字端正地写在纸上,让自己记住,而这次非凡的经历也定会铭刻在我心间。也许孩子们不久会忘了我,但我想他们一定不会忘了每年如期而至的支教团。我总觉得,支教团像是一种符号或图腾,它有一种精神在,而我是它的一部分。如此想来,我便也以凝聚于集体的形式,留驻在了他们心间。
“当太阳升起的时候,我们的爱无处不在。”在明年夏天的某个日出之际,又会有一群志愿者奔赴山野,也许有我,也许没有。但我明白,他们一定有着相同的赤诚与坚守。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0165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