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佛山8月7日电(通讯员 谢颖怡)为了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递非遗匠人精神,给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贡献一份力量。8月8日,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南夏”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队来到了刘兆津东方陶艺工作室,拜访了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刘胜记第五代传人刘兆津老师。
承陶艺之宗 融新潮之技
据了解,石湾至今已有五千多年的陶艺底蕴,在这片沃土涌现了一批著名的陶艺大师和陶艺世家。刘兆津老师就出身于著名的刘氏陶艺世家,祖辈以陶塑为业,到他已经是第五代传人了。刘兆津说:“在家庭浓厚的陶艺氛围熏陶下,我自幼就开始观察大人做“公仔”,后经父亲首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石湾陶塑技艺代表传承人刘泽棉的引导,才对陶艺产生了兴趣,并在父亲的谆谆教导下进步明显。”
传统的父传子的老路可以让后辈少走许多弯路,不用花心思的在创新方面,但老一辈的陶塑技艺难以到达或超越,不利于更好地继承和发展石湾陶塑技艺。1981年,刘兆津被保送到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进修两年,在进修过程中,刘老师提升了自身艺术修养,也用更广阔的视野重新审视了石湾陶塑。“我非常鼓励子女走出去,学习古法的陶艺制作技艺固然重要,但不断研习和创新也非常重要。我的儿子刘梓洋,现在在新加坡的三维动漫展设计专业学习,正尝试将现流行的3D打印技术应用到传统的陶艺创作中,只有一代又一代不断地吸纳新的东西,发展自由把握创作的空间,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发扬石湾陶塑技艺。”刘兆津说。
图为潘汾淋老师向队员们介绍古法的陶艺制作技艺。通讯员 邹艳玲 摄
郢匠勇挥斤 以陶塑平凡
在工作室中,队友们通过浏览陈列有序的陶塑作品,可以发现刘老师的以人物塑像为主,风格朴拙雄健,注重骨骼肌肉匀称,衣纹自然流畅,作品粗细大小、动静、刚柔结合,生动传神、情意真切。“传统宗教题材和现代伟人题材我均涉及,但题材的选择我会根据市场需求来决定。如我会与庙宇合作生产壁画等,积极开辟新的市场需求。”刘兆津说:“陶塑产业现通过不断适应市场需求来保障基本的生存能力,政府应该加大对石湾陶塑产业的支持力度,营造出良好的市场环境。”
图为刘兆津老师的部分原创陶艺作品。通讯员 邹艳玲 摄
刘兆津老师的创作灵感多来源于真实生活。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作为石湾陶塑技艺传承人,刘兆津老师选择了最平凡却最伟大的群体——抗疫一线的白衣天使为题材,创作了陶塑作品《妈妈我等您平安回来》。他说:“当时从电视报纸中看到医护人员在赴抗疫一线前与家人离别的各类报道,感慨万千。大家可能更关注钟南山院士等抗疫伟人,但我觉得平凡的故事更显得珍贵和动人,也能体现家国情怀。”
图为刘兆津老师与队员们分享《妈妈我等您平安回来》背后的故事。通讯员 邹艳玲 摄
通过本次对刘兆津老师的采访,队员们深刻的体会到了石湾陶艺人传承与创新的不断探索精神。石湾陶塑技艺需要传承,也需要创新。在传统陶塑技艺的基础上不断研习、探索和创新,才能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政府应该不断加大对石湾陶塑技艺非遗文化的扶持力度,为石湾陶塑产业营造出良好的市场环境,促进石湾陶塑产业的经济发展,扩大石湾陶塑文化的影响力。
图为“南夏”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队队员们和刘兆津老师合影留念。通讯员邹艳玲 摄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0094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