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工锻炼历千年,铸得宝剑名棠溪
——洛阳师范学院暑期非遗调研队寻访“棠溪宝剑”传承人高庆民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信息资源,也是历史的真实见证。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实现可持续的经济、文化全面协调发展意义重大。为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状况,促进非遗让更多人了解重视,推动河南省非遗的发展与传承工作更好的开展。近日,洛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暑期社会实践非遗调研队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对“棠溪宝剑”传承人高庆民老师做了一个采访,了解了一些关于这种千年锻造技艺的知识
据相关资料了解,“棠溪宝剑锻制工艺”是一种传统技艺。自唐代末期因战乱沉寂了1000多年,今天,河南西平棠溪宝剑厂厂长高庆民终将这一瑰宝重现天日,发扬光大。西平棠溪宝剑厂所铸的棠溪宝剑削铁如泥,完全具备了传统棠溪宝剑强、硬、韧、弹四大特点。高庆民将中国文化艺术地融入了棠溪宝剑的铸造中。如:“千年龙剑”体现了浓郁的中国龙文化;“中华第一剑”则是战国时期古剑文化的再现,其剑身、剑鞘、护手等处雕刻图案分别为夔龙和象征威严、吉祥、祈福的神兽面、饕餮、凤。
访谈刚开始,高庆民老师便给我们介绍了“棠溪宝剑”的历史:在唐元和十二年冬,唐宪宗发兵平定中原叛乱时,将棠溪冶铁城夷为平地、尽杀工匠,“十里棠溪十里城”转眼沦为废墟。“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酒幡掩翠柳,铁歌秦更天”的历史风情画卷,从此不再有。包括棠溪宝剑在内的中国冶炼铸剑绝技,也从此失传。20世纪40年代,毕业于北洋大学堂的高锡坤创办了大陆铁工厂,这不仅是西平县的第一个铁工厂,更是他开始寻梦与挖掘棠溪宝剑生产绝技的起点。身为其子的高庆民老师八岁便开始跟着父亲研究棠溪宝剑的锻造技艺。父子俩历经重重磨难,终于在1986年使这一技艺重见天日。访谈过程中,我们的调研队员问到:据了解,咱们这个宝剑锻制工艺失传了千年,您当初是如何找回的呢?谈到找回宝剑技艺的过程,高老师流下了心酸的眼泪,他告诉我们,面对已经失传千年的技艺,没有锻造方法,想要重新找回是极其困难的,只能通过不停的试验,不断的探索,当时经历了很多的磨难,面临技艺失传,父母重病,但是最后他坚持了下来,当重新炼制出宝剑的时候,他跑到父亲的病床前,父子俩激动的抱在了一起。此后,便开始将棠溪宝剑投入生产,并开始流入市场,高庆民老师告诉调研人员,现在的棠溪宝剑进行了创新,与传统的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也让棠溪宝剑有了更高的价值与吸引力。
访谈过程中我们也了解到,“棠溪宝剑”的锻造是极其复杂的,要经历千道工序,并且每一步都不能出差错,虽然宝剑上有许多装饰品,但这些装饰品多是宝石、黄金等,因此棠溪宝剑的制造成本是极高的,每一把都能达到上万的价格,因此,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棠溪宝剑的发展,因为不是人人都可以接触的。虽然他们建设有博物馆,但因地域限制,也是有局限性的,传承效果似乎不是那么明显。如何在现有的基础上降低成本,这是值得考虑的问题。非遗应当是面向全民族,全世界的,因此,棠溪宝剑应当走向大众,变得更加“接地气”,走向更多的人。
印证过去,见证未来,保护遗产,传承非遗。是我们每一个青年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更要从非遗中去感受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的魅力,让中华文化伴随历史延伸,“棠溪宝剑”的发展,亦是如此。
文字:于晓艳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0018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