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师范学院暑期社会实践非遗调研队寻访“韩店唢呐”传承人褚金德老师
为了更好的了解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工作更好地展开,7月20日,洛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暑期社会实践河南地区非遗调研队通过线上的方式对韩店唢呐的传承人褚金德做了一个采访,了解了一些关于韩店唢呐传承与发展的内容。
唢呐是中国历史悠久、流行广泛、技巧丰富、表现力较强的民间吹管乐器。它发音开朗豪放,高亢嘹亮,刚中有柔,柔中有刚,深受广大人民喜爱和欢迎的民族乐器之一,广泛应用于民间的婚、丧、嫁、娶、礼、乐、典、祭及秧歌会等仪式伴奏。它的管身主要为木制,上端装有带哨子的铜管,下端套着一个铜制的喇叭口。唢呐因声音高亢、嘹亮,过去多应用于民间的吹歌会、秧歌会、鼓乐班和地方曲艺、戏曲的伴奏。后经不断发展,唢呐的演奏技巧逐步得到改进,慢慢地成为了一件独具特色的独奏乐器,并用于民族乐队合奏或戏曲、歌舞伴奏。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的韩店以吹唢呐闻名,唢呐已经成为他们村的一个特色,可谓是吹出来的“非遗”。据了解,韩店唢呐兴起于乾隆末年,当时唢呐艺人刘林在韩店落地生根。随后,周围大多数人受他影响,开始学习唢呐,唢呐便在此处广为流传。由此,便有了今天独居特色的韩店唢呐。褚金德老师便是韩店唢呐的传承人。
据褚金德老师给我们介绍,他学习吹唢呐的过程是非常艰辛的,他从小就喜欢吹唢呐,从八岁就开始吹了,但在当时,家里人认为吹唢呐没出息,不让他吹。于是,他就趁晚上大人都睡着了,偷偷跑到红薯窖里吹;早上,他又早早起床,跑到村头的河边去吹,冬天天冷,手冻得都肿老高。这种情况一直到后来才有了改善,因为褚金德老师二哥工作的原因,依靠二哥工作的便利,他才有了深入学习唢呐的机会,开始跟着二哥进行较为系统的乐器学习。高中毕业后,褚金德老师回到韩店村当了音乐老师。不久后,他就被县文化馆“抽走”,从此专注于吹唢呐。经过多年的潜心钻研和无数次的演奏摸索,褚金德练就了独特的唢呐吹奏技艺,他能用鼻子演奏欢快的歌曲,而且还能在唢呐上边转盘演奏。在不断练习的过程中,褚金德老师吹唢呐的技艺不断提高,谈到这里,他说:“唢呐吹着容易,但吹好并不容易,吹唢呐必须吃得了苦,不断练习。”调研人员问到:“既然吹唢呐的过程这么艰辛,吃了那么多苦,那您为什么又坚持了下来。”老师说,因为热爱这项工作。这是一句能让人热泪盈眶的话,确实,因为深爱这项事业,那些吃过的苦都不算什么。在访谈的过程中,调研人员又问到一个问题:“您觉得目前喜爱唢呐的青少年多吗?”褚金德老师回答说,有是有,但是认真学习唢呐的孩子并不是很多,好多父母都不愿意让他们的孩子来学习唢呐,害怕学习唢呐会耽误学习,有一些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就更不会来学了。唢呐这项传统技艺的传承似乎面临着问题。但是老师也告诉我们,关于韩店唢呐的发展,政府持一个非常支持的态度,褚金德老师讲:“政府对待这件事情非常上心,县政府、文化局他们都会经常来慰问,问我们是否有什么困难,政府对咱们这个非遗抓的也是特别严的,因为咱们韩店唢呐已经发展为全村的一个特色,可以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上面对咱们非遗也是非常重视的,经常指示让怎么怎么做,也会问问我们缺不缺桌子椅子这些”。当地不管是政府还是村民,对于韩店唢呐这一非遗项目都是十分支持的,当地也具有学习唢呐的浓厚氛围。在这之后,我们问到,有没有组织过公益性的演出,或者进校园这些,褚金德老师说:“这个是非常多的,公益演出活动咱们真的是经常进行,有时候去市里,有时候去乡下,节日庆典上咱们也会有演出,特别是下乡,去给村民们表演咱们的唢呐,受到了他们的热烈欢迎”。可以看出,韩店唢呐是很受大家欢迎的,是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来学习的。
当然,在韩店唢呐的发展过程中也是有一定的局限的,那就是创新与宣传力度远远不够。在访谈中,我们了解到,他们只是对一些曲目进行了改进,增加了一些现代歌曲进去,同时也与戏曲进行了结合,但是唢呐本身也是需要创新与改进的,例如乐器上的改进、吹奏技巧上的改进,毕竟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在宣传上,应该考虑利用一下抖音、微博、直播等大众传播媒体的力量,扩大韩店唢呐的传播力与影响力。
韩店唢呐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得到全社会的重视,因为唢呐声声,正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传播的民族正音,曲儿小,腔大,拨动着无数中华儿女的心……
文字:于晓艳
实践队伍:洛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暑期社会实践非遗调研队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0017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