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初,我加入了洛阳师范学院非遗调研队,开始了暑期的非遗调研。调研开始后,我查找了大量的资料,走访确定了适宜线下实地调研的非遗——传统葫芦烙画。
确定要访谈的传承人为传统葫芦烙画第五代非遗传人刘小培师傅后,我便着手准备访谈提纲和实地访谈,但过程并不算顺利。原定于7月15日进行访谈,但由于那天传承人突然出差,导致我到店里面扑了个空,只得再次约定时间。第二次约定的时间是7月19日,我提前到了之后却发现店铺大门紧闭,联系传承人后得知他临时有事,会晚一会儿过来,我就和陪同我的朋友一起在门外站了近一个小时,最终才等来传承人,开始了访谈。
另外,访谈结束后的新闻外宣工作也让我印象极其深刻。当天结束访谈后,我下午开始撰写新闻稿,在新闻稿历经几次修改后又发现自己没有拍摄高清晰度的新闻配图,只得在傍晚时又赶去非遗店铺重新拍摄高清照片,回来后顾不得吃饭就继续了新闻稿的修改,新闻稿修改完成后,又开始了新闻稿在各大网站上的投稿。由于我之前没有网站投稿的经验,所以我一晚上都在不停的问学姐相关问题,学姐也一直耐心解答。后来我的电脑都差点因为同时打开太多网页而死机,直到半夜,投稿工作才告一段落。
不过有辛苦就有收获,通过那天的访谈以及新闻的撰写,我对葫芦烙画的技艺、传承、发展以及现状等方面都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我也意识到了这项非遗所面临的问题。和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传统葫芦烙画也面临着传承的困境。在我的记忆里,不管是在新闻报道中还是现实生活中,提起非遗,好像随之而来的就是“后继无人”几个字,有很多非遗师傅甚至不限男女老少,无偿教学,只想把技艺传承下去,可却仍然吸引不到求学之人。
在当今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人们习惯了向前看,少有人能够回过头来关注这些在漫漫岁月中历经沉淀的非遗。渐渐的,一些非遗被人们淡忘,濒临失传,或许再过几十年,它们就只能是博物馆里冰冷的照片和视频,再无人能将它们活生生的展现出来。
那天与刘师傅的对话也让我感触很深,那是我第一次真真切切的感受到非遗传人的匠心,感受到他们对于非遗发自心底的的热爱。这份热爱令我感动,同时也让我更加深刻的意识到,在非遗传承面临困境的情况下,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也应做出努力。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我和同学们互相帮助,深入调研,通过新闻外宣,团队抖音账号等宣传非遗,助力非遗的传承。在这其中有辛苦,有迷茫,但更多的是知识的提升,能力的锻炼,以及自己为宣传非遗做出小小贡献而产生的满足感。我很庆幸,我加入了非遗调研队,开启了这次围绕非遗展开的社会实践,我也很幸运,能够在这个优秀的团队中得到历练,与大家共同成长。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0016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