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学子三下乡:深入基层法庭 理解司法精神
德州8月8日电(通讯员 赵文硕)8月8日下午,烈日当空,道路两旁郁郁葱葱的树上传来嗡嗡蝉鸣,山东女子学院向日葵志愿服务二队的一行人乘坐法院汽车来到此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第二站——黄河涯法庭。黄河涯法庭作为德城区人民法院的基层外派法庭,最为了解社区内群众的法律需求。为深入了解基层法律开展情况,贯彻建设法治社会思想,贡献青年力量,展现青年担当,志愿者们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参观黄河涯法庭的基础设施建设,并对法官进行采访。
基础建设促案件解决
途径一片茂密的桃林,志愿者们到达了黄河涯法院。还未进入法院,庭院中五星红旗在高空随风飘扬就吸引了志愿者们的注意,配合着金色的法院大门,凸显端庄肃穆的法庭氛围。法庭工作人员热情的带领志愿者们参观法院基础设施建设。
首先映入志愿者们眼帘的是一处山水置景,工作人员讲解,山代表的是法的坚韧,水代表的是法官的柔情,一强一柔都是为维护百姓的合法权益,解决百姓法律问题。近些年来国家增强基层法院建设,加大资金投入,黄河涯法院作为基层外派法院,互联网设施一应俱全,自助服务区、自助案件查询系统全部投入使用。
在走廊尽头,一间名为家庭调解室的房间吸引志愿们的关注,房间内采用暖黄色灯光,四张彩色的凳子围着一张调解桌,房间四周布满儿童玩具以及各类书籍,陈设与家庭客厅类似。据工作人员讲解,此间调解室在装修时颇费心思,家庭离婚案件大多在这个屋内进行调解,数据显示,在此类温馨的环境中进行调解,双方当事人会顾虑到情感因素,最终的和解率明显高于普通调解室。
图为工作人员向老师、志愿者讲解基础设施建设 通讯员 徐嘉乐 摄
优雅环境感司法温度
黄河涯法院作为基层外派法庭,与基层群众有密切联系,贴近群众生活是拉近法官与群众距离的最好方式。在庭院的右侧有一处名为“秋实园”的菜园,其中种植着当季的作物,放眼望去,净收眼底的绿色,为夏日炽热的阳光降低了几分温度,抹去了些许浮躁。志愿者们进入菜园,葡萄藤缠绕着栏杆,饱满的冬瓜躺在上,法院的严肃被菜园的温馨取代。作为基层法院,这种有“温度”的环境促进有感情的调解,情与法的结合在黄河涯法院体现得淋漓尽致。工作人员讲解,进入秋实园,解脱释然会不经意的进入当事人内心,打开心扉,对调解多有助益。
图为工作人员带领老师、志愿者参观秋实园 通讯员 徐嘉乐 摄
坚定信念促服务群众
下午,赵法官结束一场庭审后,接受了志愿者的访谈。这次的采访对象是黄河涯法院唯一的一名员额法官——赵法官,她从事法律工作二十余年,经手过不计其数的刑事及民事案件。
赵法官表示:“结案并不是案件结束的终点,解决当事人心里的疙瘩才是一件案子完成的标志。”当志愿者询问赵法官印象最深的案件时,她表示,有一起医疗赔偿的案件当事人其妻子因工作原因成为植物人,在医院治疗八年,共花费治疗费50余万,当事人十余年来一直上诉上访,讨要医疗赔偿费,多次认为法院审理不公。利用半月时间,赵法官查看关于案件的全部案宗、核算全部医疗费用及赔偿。与当事人三次核对医疗费用及赔偿项目并无出入,最后促使和解。法官表示付出努力得到回报,就是作为法官的价值。在基层,法官面对的虽不是特大案情,但是每起案件都是与群众相关,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群众解决问题,是基层法官存在的意义。
志愿者了解到,赵法官曾在调查案情的过程中人身安全受到威胁,但这并不影响她对这份工作的热情,在采访过程中,她多次表示这是值得她一生去为之奋斗的工作。赵法官说:“我的成就感并不是因为我办过多少案子,而是为群众解决了多少问题,有困难才有意义。”
图为志愿者采访赵庭长 通讯员 徐嘉乐 摄
天色将晚,志愿者们告别法官,在夕阳的余晖下走上回程的路。实践活动的第二站正式结束。通过今日参观采访,志愿者们深入法院感受氛围,基层法院作为法与民的连接点,情法结合,司法为民。
志愿者通过与赵法官的访谈,向她请教贫困地区或低保户等困难群众的普法宣传难度所在,以及普法宣传对助力脱贫攻坚战的意义等问题,对基层普法有了更深的体会,为下一站深入基层进行普法讲座奠定基础。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9966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