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社会实践 >

陶塑技艺文化:蒙尘之珠,拂尘之手

来源: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南夏”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队 作者:谢雨玲

为弘扬石湾陶塑技艺这一非遗文化,找寻石湾非遗新的推广模式,实现石湾非遗的自身造血。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南夏”暑期“三下乡”调研实践队于8月7日赴广东佛山石湾来到潘汾淋艺术馆,拜访了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潘汾淋老师。

破传统桎梏,寻传承新法

据了解,石湾陶瓷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已见雏形,经历了从唐始的发展,到改革开放后的鼎盛,一直绵延至今,传承未见断绝。但随着时代发展,偶像、门神等传统石湾陶塑作品的市场逐渐缩小,且这一技艺学习时间长,变现速度慢,导致后来者很难将之作为终生事业不断钻研。且现今石湾陶塑传承的最大特点是家族式传承,家族之外的人被排除在传承人之外。这使得原本就不容乐观的传承现状变得更加严峻。

作为在陶塑方面已有很大成就的一位大师,潘老师对于石湾陶塑的传承问题也有自己的看法。在采访过程中,潘老师引用了齐白石先生“学我者生,像我者亡”这一句话,提出作为老师,要教给学生创作理念和基础技法,但也应鼓励学生根据他们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创作,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同时,潘老师还认为靠个人作品来引导传承才是艺术家最大的魅力。他举例了自己开拓的陶瓷瓜果类别,这不同于传统石湾陶瓷神佛、偶像的作品,更加符合当代消费者群体的审美,市场空间比传统陶瓷更大,以此使工厂转而更多地投入陶瓷瓜果的生产,这也是一种传承。

同时,美术学校也正在传承石湾陶塑方面做着努力。潘老师表示,石湾之所以没有景德镇出名,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佛山没有专门的陶瓷学校。而现在,广州美院在佛山开设分校,学院也在尝试学院老师与大师双轨教学的新模式,以探寻石湾陶艺的新发展。这也让团队成员对石湾陶塑的传承有了更加乐观的预期。

创传统之新,求技法变革

接下来,潘老师带领团队成员参观了他的作品。在参观到作品《田园飘香》时,老师表示,他一直在追求陶艺制作技法的创新。他说,其实陶瓷只是总称,实则陶与瓷是两样东西。而在烧制时,陶的最高温度是1250度,而烧瓷的最低温度为1300度,这其中约100度的温差难以解决,导致无法同时烧制。而潘老师研究出了“潘十八法”这一技术,解决了这一困难,使陶与瓷能够一次烧成,这个作品便是陶与瓷完美结合的代表。

同时,潘老师还向我们介绍了他正在研究的灰烧之法。他说,由于环境问题,柴烧的方式受到限制,而柴烧而得的效果却又不能抛弃。于是他收集了烧成的灰配成配方,尝试着在普通窑中利用灰烧达到柴烧的效果。在交流的过程中,潘老师表现出的无变化无发展的理念让团队成员受益良多,让大家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创新在石湾陶艺发展中起到的举足轻重的作用。

出石湾一隅,拓全球视野

在采访的过程中,潘老师时刻表现出他的全球化视野。他表示,他之所以会开拓陶瓷瓜果的类别,除了考虑到传承的问题,他还考虑到认同度的问题。如今,许多的石湾陶艺人不愿走出石湾,而是闭门造车,难以求变,使得如今石湾陶塑技艺的发展几经停滞。而潘老师认为,石湾陶塑作品不应该囿于石湾,甚至不该仅将视野放在国内,而应该尝试将石湾陶塑作品推出国门。他说,传统陶塑作品多为人偶、关公、神佛等富有中华元素的东西,而外国人不懂历史,读不懂这些作品里的内涵,就不会愿意去了解,更遑论让石湾陶瓷走出国门。而瓜果这一类的作品的欣赏不需要历史和文化的沉淀,是具有世界性的东西,且老少皆宜,很多人都能欣赏。团队成员通过潘老师的讲述了解到,这样的创新能够打破中外的文化壁垒,推动石湾陶塑更好地走出去。这为石湾陶塑技艺这一非遗的推广提供了新思路,开拓了新的发展空间。

世人皆道石湾陶塑为蒙尘之珠。它传承千年,几经周折与变迁,却如源远流传的中华文化般从未断绝。其魅力从未减损,灵魂亦从未消逝。无论时代如何改变,其韵味永远回味悠长。而随着时代发展,人们观念的变化,它的发展却逐渐由盛转衰。但仍有一代又一代的人会被它所吸引,并投身于使其重新进入大众视野的事业中。他们求新求变,孜孜不倦地为它找寻新的发展道路。他们的创作之手亦是拂尘之手,通过他们的努力,我们相信,终有一日,石湾陶塑这颗蒙尘之珠终会有重新熠熠生辉的那一日。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9939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

相关内容

暑期“三下乡” | 初心不忘承遗志,红色基因代代传

枣庄学院旅游与资源环境学院“新时代新青年”理论宣讲实践团于7月初前往铁道游击队纪念馆开展暑期“三下乡”实践调研活动。铁道游击队纪念馆是为了纪念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英雄的抗日武…… 顾耕图 枣庄学院旅游与资源环境学院查看全文 >>

暑期“三下乡”丨乡村振兴走基层 青春聚力正当时

为充分激发广大青年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挺膺担当,推动社会实践活动内涵化、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发展,7月5日-7日,枣庄学院旅游与资源环境学院“新时代新青年”理论宣讲实践团前往峨…… 顾耕图 枣庄学院旅游与资源环境学院查看全文 >>

暑期“三下乡”丨“乡”约盛夏,青春奋斗正当时!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动员引领广大青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团结奋斗,7月…… 顾耕图 枣庄学院旅游与资源环境学院查看全文 >>

推荐内容

长沙学院外国语学院举办“以物易爱,助童筑梦”雷锋市场义卖活动 ——以专

为弘扬雷锋精神,践行志愿服务,长沙学院外国语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以下简称“外院青志协”)于2月25日下午在维智广场成功举…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党员先锋·红领未来”就业赋能计划第二期讲座顺利举

2025年3月26日下午,人文学院“党员先锋·红领未来”就业赋能计划第二期讲座顺利举行。此次讲座由学院党务服务中心与校友服务中…

马院赴同升湖高级中学开展“蜕变时”主题班会

(通讯员代闹周台欣吴曼妮)3月31日上午,马院思政系赴同升湖高级中学实习队的四位实习老师在不同班级开展了各具特色的主题班…

旗峰书院开展网络诗词主题文化沙龙活动

为深入理解诗词艺术在当代语境下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引导青年在技术洪流中厘清守正创新的辩证关系,3月23日下午,旗峰…

人文学院举办2025年“青马工程”大学生骨干培训班 第三讲

3月27日下午,人文学院2025年“青马工程”大学生骨干培训班第三讲在学院楼202教室举办。校团委科创实践部谢俊慧老师为青马班学…

最新发布

8.8【实践感言】光电学院赴日照后村镇志愿考察队
【实践感言光电学院孙俊】社会实践感言2020年8月8日我们小队来到了日照后村镇碧水茶厂,询问了疫情对于茶厂的影响以及茶厂所采取的复产复工措施,并且参与了茶叶的采摘。在今天的活动中我有许多的感慨,首先就…
刀尖上的舞者
今年因为疫情的特殊原因,在教学模式之中开创了一种“云模式”——线上教学。这种线上教学不仅仅是对学生有着一定的考验,更是对老师的教学以及管理有着巨大的挑战。很荣幸能够采访到在一线教学的闵康康老师…
华师流光服务队赴龙田一小暑期实践:亮青春之帜,扬“物”趣之光
光阴飞逝,旅程依旧,2020年8月7日,迎来了华南师范大学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流光服务队暑期云实践活动的第五天。在前四天的相处和磨合中,队员和孩子们经历了从相处尴尬到相谈甚欢的转变,彼此之间更显熟悉和亲…
重庆师范大学物电学院学生自由行开展“三下乡”实践活动“防控疫情”
2020年8月4日至6日,重庆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自由行10人队伍赶赴重庆市重庆市江津区白沙镇红花村,6日上午为当地的村民们带去防疫知识的宣讲和有趣的活动。本次活动围绕主题“防控疫情”,并进行宣讲。…
重庆师范大学物电学院大学生开展暑期“三下乡”教育关爱社会实践
为提升当代青年综合素质能力,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与独立意识,重庆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的大学生们开展了各种各样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2020年8月4日至6日,重庆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工…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水星实践队开展保护野生动物宣传系列活动
7月22日,继保护水资源系列活动后,水星实践队展开了保护野生动物实践活动。开展野生动物知识普及、野生动物保护措施商讨、学习保护野生动物的相关法律知识等活动,并且也调查了队员家乡是否存在野生动物贩卖…
广东高校学子三下乡:寻迹非遗文化,点亮陶塑之魂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尤为重视的一个文化瑰宝,为了弘扬非遗文化,推广石湾陶塑,让更多的人领略非遗文化之韵、石湾陶塑之最。8月7日,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南夏”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队以南寻石湾…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水星实践队野生动物保护活动
7月22日,继保护水资源系列活动后,水星实践队展开了保护野生动物实践活动。开展野生动物知识普及、野生动物保护措施商讨、学习保护野生动物的相关法律知识等活动,并且也调查了队员家乡是否存在野生动物贩卖…
寻访好榜样,争做好青年
7月25号,经过两天小组成员的激烈讨论、周密计划和严格培训等,湖州师范学院文学院暑期社会实践“榜样人物在身边——模范人物寻访”团队于今日开启了小组寻访活动。在对“模范人物”的寻访过程中,各小组成员…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水资源学院水星实践队保护野生动物活动
7月22日,继保护水资源系列活动后,水星实践队展开了保护野生动物实践活动。开展野生动物知识普及、野生动物保护措施商讨、学习保护野生动物的相关法律知识等活动,并且也调查了队员家乡是否存在野生动物贩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