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8日零点,武汉解封,这意味着全国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重大进展,与2、3月疫情最严重的时候相比,现在的中国疫情控制稳定,人们的生活逐步进入“后疫情时期”。
整个市场的经济需要阶段性复苏,复工得先从刚需类实质影响人民生活类的企业开始,优先支持疫情防控、生活保障、公用事业和重大项目的复工复产。在长达半年的“隔离”时期,除日常的生活需求外,人们面对精神文化和娱乐生活需求的追求方式总体还是理性的。国家电影局也积极组织优质片源,丰富电影网络供给,满足人民群众当前居家观影需求。据豆瓣不完全统计,疫情期间约有511万观众共计在线上观看了1.2万部电影作品,人均观影23.4部,相较去年同期观影量增长了24%。
对电影、话剧这些文化产业来说,新冠影响主要体现在其末梢神经——电影院、剧院。于是,2020年7月4日,浙江理工大学史量才新闻与传播学院实践小分队陆续走访杭州多家影剧院。
图1队员在拍摄
距离2019年底疫情全面爆发,此次实践时间的情况已相对稳定,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下沙分队队员们对下沙龙湖时代金沙天街、弗雷德艾肯金座、和达城、高沙商业街等人流相对密集商圈的影院进行实地问卷采访拍摄调研,西湖分队队员们则前往湖滨银泰、杭州大厦、武林CBD、国大城市广场等商圈进行实地问卷采访拍摄调研,此外还有部分位于商圈外的影院,汇总得到大量珍贵的路人采访、工作人员采访和影院内外部现状照片。大概九成以上影剧院仍处于完全停工状态,体量越小的影剧院停工比例越高。
杭州大剧院的剧院前台工作人员表示5月24号就已经举行了首场复演,观众的反响热烈,剧院后续就开始慢慢开展更多种形式的文艺活动,但演出时间的变更是常事。在影剧院门口的随机采访中,近九成的路人也表示在疫情期间对电影音乐剧舞剧等文化产业的线上需求明显上升,人们的影视消费需求向线上转移的趋势,部分院线电影直接登录网络平台,网络视频平台的播放量及会员规模也有大幅上升,一方面表明人们对影视文化的需求是持续的,另一方面也表明影视行业的收益来源渠道具备多样性。在走访中,队员惊喜地发现位于商场三楼一角的百老汇影院进口有一名家长在驻足咨询电影情况,售票处工作人员向我们表示前台安排工作人员值班并不是为了售票,而是为了出售饮料小食。某电影院工作人陈女士表示,在疫情期间,单独“承包”商场顶层的影院同时也“承包”了长久的沉寂,当队员问及网传电影节之后复工复产的准备时,该工作人员表示影院在关闭前已进行过多次全面消毒,为维持影院无业正常运转,影院内还是有部分岗位工作人员在岗的。
图2在恢复喧哗的商场,影院的身影显得格外落寞
某电影院负责人表示,中国内地电影经历了长达半年的全面停业状态,春节档、情人节档、暑期档……电影行业错失了以往创造营收的好几个高峰期,后续引发的一系列的“蝴蝶效应”,整体损失惨重。在影城运营成本和新冠肺炎疫情双重压力下,在此期间,许多影院不堪重负纷纷倒下。运营压力上最主要的方面场地租金、日常营收收益锐减、工资社保支出和前期市场投入泡汤。对多数文化企业来说,三个月已经是生死线。至于确切的开业时间,还没有具体通知,但自己十分期待影院早日回春。
图3杭州光影影城7月31日宣布闭店
国家电影局估算全年票房损失将超过300亿元。越来越多的影院甚至开始做破产清算,大批电影院工作人员开始转行外卖、物流行业。一定程度上来看,加速中小影院的淘汰有利于行业出清,但对于大型院线来说,暂时的亏损也是巨大的:万达电影发布业绩报告中估算一个季度亏损5.5-6.5亿元,影业股价一路走低。
2020年7月16日,一则好消息传来,国家电影总局发布《关于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有序推进电影院恢复开放的通知》,宣布7月20日各大影院可有序陆续恢复营业。据统计,杭州当日首批共计53家影院宣布复工,由腾讯影业参与出品的《第一次的离别》在影院复工首日上映。2020年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队员进行二次影院实地调研,由于电影行业院线电影还处于阶段性复苏,防疫性的措施管理的还是比较严格的,比如影院内原则上不能吃喝、隔座买票且上座率不能超过30%、不能放映超过120分钟的影片等规定。并且一部电影回本需要成本三倍票房数据,所以最保险的操作就是拿经典影片做重映,试探市场的接受程度。队员们在影院重刷了诸如《战狼2》《红海行动》《星际穿越》等部分高分电影后,体验良好,对于最新复工情况,小心翼翼的询问负责人是否会考虑通过裁员来“自救”,近七成的回答是否定的,三成表示会适度裁员。
至8月上旬,杭州大多数影院都已恢复复工。
图4复工后的影院
另外,复产方面,7月25日,上海电影节开票10分钟,10万多张电影票就被抢售一空。2020年7月26日,西宁FIRST青年电影节开幕,多个电影节的举办都表明了电影工作者亦重点深耕内容创作……疫情让电影人重新开始深思,现影企和院线对闭环结构的重度依赖,对不可抗力作用下的经济危机是非常被动的,所以这种产业链亟需向外围扩张,重建一个能够自我造血、形成良好产业链循环的结构非常有必要。这一点,从复工的反应速度就不难看出。从内容生产到宣传发行,再到影院终端,链条越是完整的影企越能快速回应。但比疫情更难恢复的是人心,具有强烈凝聚力的题材创作很可能会成为下一阶段的筹备重点。
无论如何,电影院重启,电影节回归,不断传来的积极消息,都让我们更加坚定地期待着新冠疫情之后中国电影产业的全面复苏。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9727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