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处东海之滨的舟山群岛,特殊的地理环境养育了一代代勤劳踏实的“渔民”“渔嫂”。在“出海”“捕鱼”“返航”的渔村生活常态之中,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海洋文化,在这些蓝色印记之中,有一段段娓娓道来的动人故事,等待着后人扫去历史的风尘,静耳倾听。
2020年7月19日上午,为了能进一步了解渔嫂群体,浙江海洋大学师范学院东海渔嫂实践调研团来到临城民俗馆展开调研,在欣赏舟山的传统民俗中,加深对渔嫂生活的认识。
舟山民间美术作品,充斥着浓郁的海洋气息,例如船模制作、贝雕工艺、船板画、渔(农)民画等等,其中就有临城剪纸和渔民画的一席之地。构图自由、形式不拘的临城剪纸,一改传统剪纸对称的手法,既有系列化组合,又有扇形、圆面、立轴等中国话构图,变化自如,单纯明快,令实践团成员们为之久久驻足。剪纸在色彩上也改变传统单一的颜色,从原先只用于祭祀、丧礼的单一剪纸到后来形成以海洋为主调的现代剪纸艺术风格。团队成员发现在剪纸上,渔嫂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搜集的大多精美作品中,其作者大多都是渔嫂,且后来也是渔嫂将这种特有的剪纸技巧传授给他人,这才将剪纸队伍不断壮大。渔民画更是有浓郁海洋特色的工艺品,它以渔民的生产、生活为题材,以海洋生物、海山景观和渔家风情为内容,创作手法既传统又抽象,构思大胆,想象丰富,色彩斑斓。它不仅仅只是画鱼、画海、画船,而是画鱼海船人共处的梦,团队成员也感受到了舟山渔民艰苦朴素的生活和敢闯敢拼的精神。
图为舟山临城民俗馆内所展出的早期捕鱼器具
舟山民间曲艺活动也是历史悠久,在吸收周边地区的表演形式中又融入了本地语言、民歌和佛事演唱形式、曲目、唱调,最终形成。无论是俚语古曲“唱新闻”、曲调丰富的滩簧、还是岛内特色曲目翁洲走书,都蕴含着浓厚的乡土气息,但又通俗易懂、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和生活性。从中不难看出,舟山渔民善于观察生活,善于思考,有艺术创作的热情。这也同样是身为新时代青年的实践团成员应当具备的精神特质。
图为实践团成员欣赏舟山渔家民俗——剪纸画
舟山的民间艺术表演也是独具一格的,大多数都被列入了舟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比如舟山的戏马灯在吸收江浙一带的表演同时,又根据海岛生产和生活实践活动中的独特经历,融入海洋元素,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舟山的木偶戏一般有两种,一般有大小两种,大的叫“下弄上“,即围布作场,表演者在布围里操纵机关,使木偶表演。小的为”布袋木偶“,现比较有名的是临城”叶家班“木偶戏,一米方台,演绎戏里戏外人生,深受海岛渔民喜爱。此外舟山民间有很多的传统出会活动,这种大型出会活动集祭祀、庆典、文化、娱乐、游艺于一体,既是庆丰收谢神、祝福祈平安的仪式,又是闲暇时的娱乐狂欢活动。其重要程度局海岛民众各种民间活动的首位。其中东岳出会和都神出会为舟山民间最大的两大活动。而这些活动中经常可以看到渔嫂的身影,这可能是跟舟山传统的男人出海,女人养家的生活习惯息息相关。
图为实践团成员观赏舟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戏马灯模型
在民俗馆的一幅幅图片和艺术作品中,团队成员冲破时空的桎梏,感受到了舟山独特的文化底蕴和氛围,认识到渔嫂在舟山的民俗传承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使渔嫂的形象更加鲜活立体,这也无疑为团队接下来进一步的调研实践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9688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