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蔡梦飞 刘欣颖)2020年8月3日,湘潭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民生调研团成员来到了翟家岭,采用问卷调查与实地考察对当地的地摊经济进行调研,初步了解了当地的地摊经济的基本现状。
翟家岭位于湖北省宜昌市远安县茅坪场镇,是一个典型的古村落。距今有400多年的历史,村落面积180亩,常住人口53人。当地在政府的号召下,积极开发农家乐餐馆,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旅游业已成为该村的支柱产业。
从山脚上山,青翠的古树直冲云霄。团队人员注意到,树阴下有农户正在售卖自产的农产品,有橡子豆腐、八月炸、野生姜黄、辣椒酱和蜂蜜,还有花生米和一些蔬菜,物品繁多却不杂乱。这些山野美肴都是装在自制的竹篮里挑下山卖的,一片树荫,一片清凉,一个地摊。
团队成员在一个戴着草帽的爷爷手中买到了香甜的花生米。交谈得知,爷爷姓翟,世代生活在这个古老的村庄,今年已是耄耋之年。翟爷爷每天5点多起床,吃过早餐后就挑着两竹娄干货下山等候客人。夏天天热,来游玩的客人往往早出晚归,而停车场在山脚,游人上山途中总会驻足带些特产回去。摆摊卖货成为了翟爷爷的主要收入来源。翟爷爷表示,从山里收回来的野果,晒的干菜,一部分留给儿子和儿媳,孙儿也喜欢山中的果子。另一部分卖给游人,旅游旺季的时候能月入近千。“有个摊子赚点小钱,儿子也少操心”翟爷爷谈到孙儿时脸上笑开了花,“我孙儿也参加高考啦,跟你们一样念大学哩!”了解到情况后,团队成员继续向山上爬去。
山路曲折,村落聚集在山顶。据观察,摆摊的大多数是老年人,并且收款方式大多支持扫码支付。经过谈话得知,当地村民得到了政府的指导,人手一份二维码,挂在竹娄上。所卖的商品也不尽一致,越往山顶,离家越近的村民会出售一些不易保存的即食货物,每次拿出小部分售卖,卖完再回家补给。越往山脚,村民越偏向干货,脚力矫健的村民甚至会把摊点摆在公路旁,行人即使不进村也能买到村里的特产。
此时正值盛夏,久雨初晴的翟家岭古村落里,黄栌、三角枫、乌桕、黄连、花揪等的树叶仍是苍翠一片。今年长江中下游多雨,翟家岭的部分作物、古土屋也受到影响。团队成员发现,摆出的地摊中,初了本村自产的特产外,还有一些从邻村甚至更远的地方进来的水果,也在此处摆卖,比如葡萄、黄花梨。村民表示,天气炎热,来往的游客有时需要水果解渴,而本地水果产量远达不到需求量,就会有贩子将水果运上来,以增加销量。
今年是脱贫攻坚战役的收尾之年,而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经济复苏迫在眉睫,地摊经济恰是突破口。团队成员发现,由于本村村民多为定居的留守老人,人员流动性不强,本村受疫情影响并不大。而疫情告警消除后,纷至沓来的游人却为当地滞销的农产品带来互利共赢的解决办法。村干部联合响应,发动企业收购安全绿色的农产品,也帮助村民以己之长获得财富。“我会编竹娄、竹扫帚、竹簸箕,我编出来就有人来收。”张大爷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重视发挥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首创精神,让他们的心热起来、行动起来,靠辛勤劳动改变贫困落后面貌。”地摊经济以其灵动性和低门槛,成为恢复疫后经济的星星之火,激励消费,为脱贫攻坚战的落幕时刻起到充分的缓冲作用。
当下我国农村经济仍然存在发展困难。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体现在道路交通、水电、通讯网络的不完善,生产力落后、农业结构单一、农村市场不规范的问题仍然存在。地摊经济在农村的发展,既是小农经济发展的派生物,又折射着过去最简单的钱货两清的消费方式。地摊经济的出现,对推动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对破解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困难具有重要启示。
山顶人家,农家乐格外盛行。这里既是产学研基地,也是村民们的故乡;既是人间清净之地,也是致富发财之地。双手创造劳动,劳动转化财富,全凭这小小地摊。老人以徒步之劳,扁担落地,即成财富。摊位有大小,粮货有精粗,卖出去的不止是城中人家所视的“稀罕物”,更是自己毕生勤劳留下来的奖励。见证着经济飞速发展的中国,鹤颜老人以天然之林汇点滴贡献,每一个摊点都留下可敬的微笑。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9562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