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了解农村的宗庙文化特色
2020年7月,为了响应岭南师范学院举办的“三下乡”活动,教师教育学院的“young”多彩乡村主题教育社会实践队走进了广东省中山市古镇镇海洲。此次活动旨在让大家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到农村的宗庙特色,而且举行这个活动的意义为让队员们以及大众了解中国优秀宗庙传承文化。首先,“农村”这个词就意味着某一个地方的发展并不如城市那般好,自然而然农村的宗庙也自然与城市的大相径庭。而在这个地方中,非常闻名的宗庙祠堂便是魏氏祠堂。
实践队队员们第一眼便看出该宗庙祠堂已有很多年的历史,据说海州魏氏宗祠始建于清光绪十三年,也就是1887年。老旧的外表渲染着浓厚的文化氛围。唯有历史悠久的宗庙祠堂才能彰显出其所代表和包含着的文化底蕴!队员们经过一番观察,发现海洲魏氏宗祠坐东南向西北,广三路,深两进,硬山式顶,是一个抬梁式的木架构。因形似巨蟹状,所以被当地人俗称为“蟹形祠”。而且一些队员通过阅读它墙上的那些介绍,发现它占地面积约633平方米。该祠为青砖外墙,花岗岩基座,檐板有人物花鸟木雕。经过修缮后,他们发现如今所雕刻的图案更加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据当地居民讲述,海洲魏氏祠堂60年代时做过学校,70年代时做过仓库,80年代做过粮仓。不过现已申报市级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仔细阅读墙上的关于该祠堂的介绍,不难发现那个祠堂开设之初便是纪念魏氏的。而在魏氏当中,魏邦平是比较出色的一个。墙画上还有这个人的生平经历。如魏邦平(1884年-1935年9月21日),字丽堂,香山县海洲乡麒麟村人,1884年生。青年时赴日本就读于同文学校,后转学于振武学校,逾年改官费进陆军仕官学校学骑科。此后,魏邦平参与了反袁(袁世凯)、倒龙(龙济光)、护国、护法、援桂(击溃旧桂系军阀)、讨贼(讨伐桂、滇叛军)诸役,历任护国第五军军长、粤军第三师师长、西江总指挥等,功勋卓著。魏邦平还曾兼任广州市长,在此期间他克服重重困难和阻力,拆毁城墙开辟马路,进行现代化城市建设,今之文德路等,便是在他任内建成的新马路。他于1935年9月21日在广州病故,时年51岁。后来,为表彰魏邦平对广东革命的贡献,广东省政府饬令将古镇、海洲、曹步三乡合并,命名为“邦平乡”。该实践队的部分队员在游玩过程中还发现了在该祠堂还建有魏邦平纪念公园。
通过观察不难发现,魏式祠堂虽然经过了两次修缮,但是仍保留着以往的风格。海洲魏氏宗祠整体建筑和主体构架,体现了明清时代的建筑风格,同时也具有珠江三角洲地区民间祠堂庙宇的地方建筑特色。因此海洲魏氏综合具有相当高的历史、艺术、文物价值和研究价值,深受国家和当地居民的爱护!
最后,他们对此发出了深深的感慨:像海州魏氏祠堂这样的宗庙文化遗产还有很多,每个农村地区几乎都有一两个宗庙,只是彼此之间历史长久不同、宗庙创建的理念不同,但是它们都深受当地人民的爱护。宗庙不只是一个房子,它还是一种传统优秀文化的延绵!是的,有的宗庙是纪念某一个而存在,有的是为大家祈福而存在……但正是这多姿多彩的建筑方式,才构成了现代农民的宗庙文化特色,才最终形成中国优秀的宗庙文化!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9339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