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纪行|【调研走访】穿越岁月沧桑,来到古镇大阳
南航学子来到大阳古镇进行暑期社会会实践。
实践简介
团队名称:“寻梦古镇 寻味匠心”实践团队
实践时间:2020年7月20日——2020年7月25日
实践地点: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大阳镇
实践内容概述:深入大阳古镇,采访《卖针歌》和制铁工艺传承人,挖掘大阳古镇历史文化遗产,探寻古镇历史,传承传统文化。
7月下旬,来自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寻梦古镇,寻味匠心”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来到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大阳镇,实地走访调研,与当地非遗工艺传承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探讨,深入挖掘大阳古镇的历史,寻访那即将失传的传统手艺,感受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大阳古镇位于山西省的东南部,古称“阳阿”,秦皇在此制县,汉主封侯于此,先晋设此为郡,先后为县、侯所、郡长达八百余年,古镇的繁华盛世也留下了规模宏大的明清古建筑群,因此被称为“中国古城镇活化石”。而大阳的辉煌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它的采矿炼铁业几乎与中华民族的冶炼史同步兴起,周围丰富的煤炭和铁矿资源为冶炼业的发展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又因手工制钢针而享誉天下,被誉为“九州针都”。
7月21日,团队来到展馆内寻找《卖针歌》传承人李连五老先生。在制铁馆的院子中可以看到一块不大的牌子匾挂在门口,上面写着几个大字“阳阿李记针行”,门店两端有一副楹联:“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横批“大阳针好!”。一双圆口布鞋,一件藏青色的长袍,一顶瓜皮帽,一副老式宽边眼镜,一声声洪亮的吆喝,这便是73岁的李连五老先生的标志性模样,见到团队成员后他热情招待,当场表演起了《卖针歌》。
“要想生意好,吆喝不能少。”李连五说,所唱的《卖针歌》,是自己祖辈传下来的。“这首歌有本大阳的地方特色,早年是大阳的针商针贩吆喝生意的小调,时间长了,就演变成有腔有调的歌曲。”尽管“200多年前大阳的针商都会唱”的《卖针歌》,如今能完整唱下来的,在全大阳镇也只有他一人了。
表演完之后,他又带领团队来到展馆内亲自讲解制针的过程。“可别小看一支钢针,要经过72道工序才能生产出来。”李连五说,古大阳镇手工制针有300多家,其中多道工序是需要分工协作来完成的。“首先要用风箱生火,再用小板铁锻造、抽丝、捶打、滚圆等工序,接着用火蒸针、炒针、淬火,然后进行打孔、打磨等工序,最后用沙子进行抛光。”李连五说,经过这些工序以后,一支小小的手工钢针才算完成,说着说着就亲自演示了起来。
7.23日下午,实践团来到高台上见证打铁花的准备工作,“打铁花在咱们这里就是一个传统的技艺,在大阳,从小是家家教,都是炼铁干这个行当的。”秦忠义师傅说,他从小便从父学艺,如今已经66岁了。“打铁花要先熔化了铁,再撂起来就开始铁花。在古代,打铁花是一种自发组织的祭祀活动,比如在正月十六,二月十五,就开始打打铁花,热闹热闹。”当夜幕已经完全降下来时,小镇街面上灯火辉煌,打铁花表演开始。
“打铁花”表演由6个人共同配合施展,让高达1600°C的铁水在夜空中呈现出绚丽的色彩和恢弘的画面。三台炉子开始轮番操作,一个人会把熔化的铁水舀出来,抛向空中,另一个人迅速用木板打向铁水,铁水在强烈的撞击下,化为千万个亮晶晶的小颗粒,飞向夜空。20分钟的表演,却需要一下午准备。这项危险的民间艺术有着极美的绚烂效果和极危险的绝技,亲眼见证才会感叹场面的恢弘壮观和气势磅礴。
次日上午,秦师傅又带领实践团来到他做铁器的工作地方,作为钉缸冶铁和打铁花工艺传承人的秦忠义,为我们热情的介绍大阳的冶铁历史,展示流传许久的钉缸小调,骄傲的为介绍他做的各种铁器,眼中慢慢的是光。但当问到传承问题时,他面露暗色道:“这手艺不值钱了,没多大用处了”,遗憾与惋惜无处可藏。
漫步古镇中,城池寨堡,官居商宅,楼阁精良,寺庙慈安,比比皆是,一砖一石,一草一木,都散发出沧桑的韵味。穿过古镇的城楼,孤僻幽邃的老街映入眼帘,巍巍高墙,悠悠古巷,明清风韵,扑面而来,两边店铺,鳞次栉比,倾诉着旧日商铺往来的繁华。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只有让文化的传承和共享相得益彰,才能真正地释放出中华文化的活力。这需要一代代人把文化的根和魂留住,与时俱进,让中华文化生生不息,历久弥新。也只有传承,才不会让大阳传统手工制针技艺远去,“九州针都”的门楼也不会永远成为老一辈人心中念想的符号,圆孔的大阳手工钢针和制铁手艺更不会难寻。
图文 / “寻梦古镇 寻味匠心”实践团队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9173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