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板画,又被称为“瓷像画”,它从中国的陶瓷美术发展演变而来,继承、发展了中国传统的肖像绘画。2008年,南昌瓷板画以其悠久的艺术传承、丰富的文化内涵、独特的表现形式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东南大学艺梦渝州团队基于原生态文化探究,开展了实地考察,采访了相关手工艺大师,对南昌瓷板画艺术进行了深入探析。
队员到达南昌民间手工艺人李润爷爷的工作室中,受到了李润爷爷的热情接待。爷爷说自己从小就经历了家庭中瓷板画氛围的耳濡目染,68岁的他真正从事专业瓷板画已经整整50年。“我们这一圈孩子都是从小看着父辈在画这些,时间久了自己提笔就能随便来一下。”祖传的技艺经过时间的打磨,李润的瓷板画“广而精”。他狩猎范围广泛,花鸟、山水、人物都是信手拈来,其中,他对肖像画更为擅长。
团队成员了解到,爷爷目前和他的女儿,也就是第四代传承人正在联手进行新的瓷板画创作。
(李爷爷在工作室内工作)
(瓷板画绘画工具)
“附近的邻居啊,村民啊,在一些仪式上会需要瓷板肖像画,来做纪念。如果你画的不像,人家肯定是不要的,如果你有个两次都画的不像,那人家肯定要对你有想法的。”爷爷说道。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瓷板肖像画作为一种实用美术,在南昌市民间有着较好的群众基础。
瓷板画与国画是一脉相承的。爷爷介绍道:“瓷板画基本上继承了国画的衣钵,但在国画的范畴之内,肖像(画)上国画不如陶瓷绘画细腻。”从明朝开始,瓷板画在绘画技巧、方式方法上就基本与国画一致,渐渐地瓷板画又吸收了西方素描、油画等写实的画法(过去叫“西法”),一些笔触也和油画的形式保持一致肖像画在瓷板这个载体上可以进行更细致、更贴切地表现。
他介绍道,陶瓷美术有个最大的缺陷,就是颜料作出的的颜色达不到国画、油画的鲜艳程度。但是陶瓷有属于它自己的颜色,特别是经过烧制以后,有些颜色会发生意想不到的变化,这种不确定性是国画、油画所无法比拟的。当然也正因为这个原因,对瓷板画颜色的把握就更加艰难。
(李润爷爷接受采访)
在问到李老先生最得意的一幅作品时,他指了指在我们身后的一幅周恩来半身肖像画。这幅《周恩来》在鄱阳湖的比赛中获得了全国金奖。画面中呈现的是暮年的周总理斜靠在椅背上的情景。这是1975年意大利记者访问时记录下的情景。它主要使用了古典油画写实细腻的画法,在颜色、光线、透视关系上都是非常讲究的。着力表现周恩来总理在迟暮之年身体虚弱的情况下仍然神采奕奕,表现出他动人的人格力量。
《二圣问道》也是李老先生的得意之作之一,与《周恩来》不同的是,这幅画的画法偏中国画一些。相比较起来,这种画法更难,因为国画注重的线条,而在釉面上很难表现笔墨的浓淡干湿。油作为辅料也不容易浸透铺散开,而周恩来像所用的油画画法是以水作为辅料,较油流动性更强。
(李润作品《周恩来》)
(李润作品《二圣问道》)
在对传承者的要求上,李润爷爷的回答很简单。“我觉得主要就是,对瓷板画有兴趣,要热爱。”让兴趣作为第一驱动力,传承者在这条路上才能有源源不断的动力对这门艺术进行深入地钻研,才能慢慢理解瓷板画里的精神和文化积淀,而不会浅尝辄止,浮于表面。
“在画瓷板画的路上也会有人质疑你,说你这个东西是不是正统?我们就按照自己的路走下去,走出自己的风格,做出自己的成绩,进而获得认可。我们呢,就兢兢业业做好手头上的事就好了,不用管其他的。”,爷爷说道。我们从他身上看到了民间手工艺人纯粹、谦逊的艺术态度,而在这片土地上,有许多像李润一样的民间艺术家,他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为瓷板画艺术的传承发展燃烧自己的生命之火,成为后辈仰望的一道道星光。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9030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