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挖掘民间传统艺术,探寻千年历史的泉州提线木偶戏,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特殊教育学院)“艺趣童生”民间艺术调研实践队木艺小队于7月5日前往泉州木偶剧团演出地,领略传统艺术风采;拜访国家级木偶头制作传承人林聪鹏老师,体悟新时代工匠精神;结合专业优势,开拓创新,接轨学前教育手工课程,感知“艺趣童生”之美。
泉州提线木偶戏,古称“悬丝傀儡”,源于汉,兴于唐宋,沿袭至今仍保留传统“傀儡调”唱法和700余出传统剧目。在2006年,泉州提线木偶戏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于2012年成为我国迄今唯一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优秀实践名册”的民间艺术。
《钟馗醉酒》剧照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林昕 供图
位于泉州市鲤城区通政巷的嘉礼馆,正是今年泉州木偶剧团展开公益演出的地点。泉州地区每逢喜事,都须以提线木偶戏示大礼,故名之“嘉礼”。红砖白石,飞檐吊梁,嘉礼馆虽不大,可设施一应俱全。剧团首先播放精心设计的宣传片,将泉州木偶戏的前世今生娓娓道来,展现泉州人民对民间艺术的重视与传承,再以特色鲜明的折子戏给予观众视觉的享受。演员携木偶轮番上场,一步一诵,一舞一唱,悬丝飞舞之间,皆是他们苦练的成果、默契的化身。
木偶身上悬挂的几十余条丝线,正是让其演绎得栩栩如生的关键。负责人介绍,剧团每年都会安排公益性演出,往年最后都保留互动环节,让观众来亲身体验操作提线木偶的奥妙。遗憾的是,今年受疫情影响,该环节被暂时取消。但剧团关于公益演出的一系列创设,仍为木偶戏走出高阁树立了标杆。演出当日,许多家长带孩子前来观看,在过程中虽有细碎的讨论声,但孩子们都沉迷于“新鲜”的戏剧,鲜少有吵闹、离座的现象。
泉州木偶剧团演出《青春梦》剧照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林昕 供图
为进一步探索木偶的奥秘,实践队走进幕后,在泉州木偶戏剧保护中心,对话木偶头制作的国家级传承人林聪鹏老师。林老师通过工作室台面上罗列的各色木偶头,向队员们介绍偶头如何一步步焕发生机。从定型到雕琢,从打磨到抛光,从原色到上彩,从镂刻纯木到缠绕丝线,每个环节都至关重要。林老师从十二岁开始从事偶头雕刻,那时控制不住刻刀,总会划伤自己,在不断的练习下,才得心应手起来。
林聪鹏老师的工作台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林昕 供图
关于如何通过丝线来操纵偶头五官,林老师用一只偶头为队员们解惑。原来偶头的内部是一串由铁丝、木块、铜块等做成的重力联动装置,林老师说,偶头需要设计者对各方面知识的灵活运用,如结构、机械,甚至电学,自己曾经就利用灯泡来制作二郎神的天眼、孙悟空的火眼金睛,以塑造角色形象、加强舞台效果。类似的创新,林老师还做过不少。在其神怪形象的制作中,在传统木偶眼部、嘴部上下翻动的轨迹基础上,增设吐蛇的部件,以渲染其神秘的特点。
得知实践队此行“木偶戏走进校园”的调研目的,林聪鹏老师建议道,为孩子提供动手制作的机会至关重要。纯木雕刻暂不合适这一年龄段的儿童,用其他材料代替会更简易安全。通过师生、亲子合作来体悟木偶制作的原理,或以亲身演出来操作简易木偶,都有利于木偶戏与校园活动的互促共进。林聪鹏老师在木偶创新与手工制作方面的独到见解,为实践队队员们将木偶戏创新性、创造性运用于手工、幼儿活动方面开创了新思路,为后期制作创意成品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正在雕刻偶头的林聪鹏老师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林昕 供图
传承最原始的精粹,注入最独特的时代色彩。无论台前倾力演出的剧团,抑或幕后潜心钻研的匠人,泉州木偶戏“传承与创新”的脚步没有因新媒体的冲击而犹豫,更不会为新冠疫情而止步。为响应新时代传承民间艺术的呼声,木艺小队成员们将持续思考木艺课程的多方路径与可行性,设计木偶创意品,结合手工、游戏,丰富幼儿园教育课程,旨在推动民间艺术走进大众视野,在悬丝飞舞间见证恒久传奇,体悟千年匠心。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8967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