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来势汹汹席卷华夏大地,全国上下陷入一阵恐慌。就在这个危急时刻,大批的医护工作者逆流而上,勇往直前,与死神抢夺生命,他们用自己身躯为人民筑起一道防护墙。2020年7月24日下午,“忆往弘英”暑期社会实践队成员杨恒通过电话采访疫情防控先进个人张琳君。张琳君现任湖北医药学院护理学院护理四系教师,附属襄阳第一人民医院成人健康护理学Ⅱ教研室秘书。
张老师在疫情期间主要承担了的工作是加入一个护理的的应急团队,到发热门诊负责预检分诊的工作。在二月下旬的时候,张老师和同事们又组建了心理小组,到西院区隔离病房工作,负责病人的心理咨询工作,对每一个病人进行询问,帮他们解决困难,减轻心理上的负担,听他们倾诉,给他们一些引导等等。
当队员问到张老师在抗疫期间与病患接触时,心理上会不会有一种倍增的压力和紧张感?张老师又和队员分享她的心理感受,张老师说:“这个肯定是有的,人之常情,特别是年前刚了解到病毒在武汉爆发,我们对这个病了解并不多,突然面对病情,而且传染率很高,肯定还是有些恐慌的。但是当时想到毕竟我年资比较高,临床经验比较丰富,家里小孩也有老人帮忙带,比起其他同事(有一些是新人,临床经验不丰富,还有一些小孩比较小),我的条件更符合,且作为一名党员,我是科室第一个报名到一线去工作的医务人员。去了之后,所有的工作都是摸索着做,因为以前没有接触过这种形式的突发应急事件,包括从穿防护服,防护用品重新进行学习,确实人还是挺紧张的,当时医疗的防护用品很紧缺,也不了解情况,防护用品到位了心理负担才会减轻,但是当时并不具备条件,我们当时也就尽力去克服心理上的压力,适应了大概半个月的时间,才慢慢好一点。”
在疫情中遇到的最严峻的挑战,张老师也是深有体会和队员分享了自己的经历。在预检分诊时,对发热病人进行转运转送到隔离病房这个过程,而当张老师第一次面对要转运确诊病人的时候,心理上承受压力也是挺大的,因为要跟他们有接触,有的老年人走路需要去搀扶,在同一个车厢里面,要对他们进行观察,出现不适要询问,都是近距离的接触。当时张老师都在心里给自己加油鼓劲,认为自己作为医务人员应该去做这个事儿,而且自己也有防护措施,带好口罩了,尽量保持一米开外的距离……慢慢地去克服。
而当在队员问到,在这一次的疫情中,医生与病患是一种什么样的联系呢?经历了这次疫情,让您对中国医患关系的改进是否有信心?张老师也和队员表达了自己在这次疫情中所体会到的真实感受,她说道:“可以说上班十几年来,我觉得疫情期间我们医患关系是非常和谐的,因为病人在非常无助的时候,是医护人员冲在前面去保护他们,给他们治疗,没有怨言,大家都是只身前往一线战斗,病人都看在眼里,当时他们对我们说的最多的就是感谢。而且国家政策好,医疗费用其实挺高的,但是所有的治疗费用都是国家承担,病人没有什么顾虑,他们充满了对国家,对党,对我们医护人员的感激,所以这个环境是非常和谐的。医生通过查房,面对面的与病人联系,同时医生也会在其他时间打电话与病人进行沟通,病人也都知道管床医生的电话,有什么情况及时与医生联系。在我们心理小组入驻以后,我们每天都会主动给病人打电话,联系是非常多的。对未来,我觉得还需要有很长的路去走,因为当时是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下,病人不承担医疗费用,压力很小,但是中国的医疗环境大部分还是存在病人多,医疗资源相对来说不是很充足,大家都想到三甲医院看病,可能各方面服务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是我觉得现在医护都非常的努力在尽量改善自己的服务和诊疗水平,尽量从患者的就医体验出发,从他们的角度去改变,从细节方面注意,尽量满足大家的需求,让大家有好的就医,总体来说是在往好的方面”
在这次采访中,陈老师 作为湖医药的校友也给予了湖医药学子一些对于未来学习的建议,陈老师说:“是同学们在大学可能是四年、五年,甚至更长的学习时间,在学校里面学知识,学理论,学实践,这些都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现在我们也提倡思政的教育,就是我们的内心,对这个职业的崇敬,你想怎么做,你接下来的一个动力是什么,大家需要有一个信念的培养。平时的工作并不能说明什么,而是在一些突发的事件下,你们能冲在前面,真的去履行希波克拉底誓言,去做实事,是在面临生死考验的时候,你能不能跨出那一步,这是现在的学生最需要去思考的。当然学医责任心是很重要的,我们的理论实践肯定是要掌握扎实的,内在的东西也应该去学习,找到自己的定位。”
非常感谢张老师接受这次采访。通过这次采访,实践队的队员们也更坚定了自己作为医学生的信念,同时也非常感谢在这次疫情期间的医护人员们,他们为了这场战役付出了很多的努力,甚至是代价。他们是值得尊敬的,也是值得湖医药的学子们学习的。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8934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